歡迎各界針對言論、思潮、新聞評論、生活相關事件來稿寄至[email protected],未作公開發表的原創文章經刊登將致稿酬。(來稿須同意同時刊登本報實體報、網路與臉書粉絲團)
這些年,台灣官員開放狂牛症疫區的牛肉進口,實施二代健保徵收補充保費,有意通過兩岸服務業貿易協定,引起不少爭議。 筆者觀察這些爭議都有共通點:實施前的宣導不夠,造成大部分民眾不清楚政策內容...
兩位民進黨籍研究生號召反服貿,發動三月學潮,成功占領國會、短暫入侵行政院,引領全國輿論聲勢,卻也輕易綁架了總統及行政院長的態度立場,也框束了政府執法公權力的行使。這些舉動目前已漸引起國際社會反感,乃至對臺...
中華職棒新球季已經開打一週有餘,雖然見得報紙上有賽況熱鬧新聞,但非MOD頻道收視戶的球迷都未能經由有線電視頻道轉播觀賞比賽,總是有隔鞋搔癢的缺憾,中華職棒電視觀眾球迷為此有很深的失落感。 更有人打趣...
330炙熱的台北午後街頭,自動湧入滿滿穿黑衣要求政府退回服貿和制定兩岸談判監督機制的人群,他們形成一股黑潮,向當權者傳達台灣人民捍衛民主自由的聲浪,為原本被馬總統快速推向兩岸合一道路的台灣踩下煞車,爭取台...
繼「1985公民行動聯盟」發起「凱道送仲丘」活動之後,台灣再攀公民運動高峰。330反服貿遊行擠爆凱道,引發外媒關注,更打亂北京對台工作步調。 在學運延燒之際,北京原本規劃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4...
有個寓言說到,某城在某時會有一場瘟疫,全城的人將死去三分之二。果然時間一到,確有一場瘟疫發生,只是規模並不大,但全城的人還是死了三分之二,事後統計,只有少數人死於瘟疫,其餘的人都是被嚇死的。 【網路...
自3月18日學生攻佔立法院後,太陽花學運延燒至今已經超過十天,現場總指揮林飛帆及陳為廷兩位同學多次提到此行動為替「全民」發聲的抗爭,以3月17日張慶忠委員在立法院30秒草率通關為由,要求服貿協議條文逐條審...
對國際事務向來不關心的台灣人,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在BBC中文版上邀請英國學者論起這次反黑箱服貿學運,把它和美國佔領華爾街,英國佔領倫敦交易所和香港佔領中環去一同看待,但真的到達了嗎?此外更有消息指出,佔...
這段時間,台灣社會好像只知有太陽花學運,不知還有世界之大,地球彷彿瞬間停止轉動,時間也在台灣停格,所有話題都以學運為核心。然而,學運走到今天,不只服貿協議愈解愈套,學生與政府之間更是漸行漸遠。 【未...
有參與學運的學生問我:「台灣的大學生真的沒救了,國難當頭還這麼冷漠!」我回應他:「你知道「不按讚」也是一種意見嗎?除非你可以確認自己的臉書內容有超越的正當性,不然,別人不按讚並不表示他是錯的!」 民...
「無臉熊」是隻來去無蹤的大黑熊。少數目擊者說,他們晚上穿過眷村和老舊社區時,自己的影子還拖在身後,突然無聲無息被拖走,塞進更巨大的黑影裡。 這黑影站起來高過百貨公司,走路搖擺笨重像熊,只有利牙的嘴巴...
所謂的「太陽花革命」,大學生們表面上以反黑箱服貿為訴求,實際上卻是反政府、反馬英九,想把政府打成人民的對立面,這一套鬥爭手法以前在中國大陸也曾出現過。 大學生們反黑箱服貿的出發點原本都是很單純,但演...
政府與學生之間已有「對話」的共識,學運過後,國家還是得繼續往前走。朝野都必須嚴肅看待學生的關切,共同尋求服貿解套的良方,切莫再陷於無知與理盲的內耗。 【應回歸實質調查】 服貿協議如果有問題,政府就...
一夜的佔領與驅離,這場變調的太陽花學運並未提升台灣的民主。驅離行動中,學生與警察多達百餘人受傷,造成政府、學生、民眾三輸的局面。部分媒體競相以警察「鎮壓」學生、「流血」、「濺血」、「染血」等聳動標題報...
臺灣,自古以來就以貿易立國,隨著全球化自由貿易,市場開放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的國際潮流;環視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更是銳不可當,不僅有美、中兩強所分別推動的TPP、RCEP外,與我國擁有高度貿易重疊的韓國,...
太陽花學運進入第6天,內部出現路線之爭,部分學生攻佔行政院,逼使警方採戰術驅離,一場街頭混戰,將政府失靈與民主失控的狀況,徹底攤在陽光下。 【民主失能 公民奮起】 服貿協議引爆學運的不是服...
對層峰來說,洪峰已過。 如果我是當局者,在我眼中最凶險的時刻,恐怕是從三百人的場子變成三萬人的極劇爆發;而不是從三萬人又變成六萬人、十萬人,乃至三十萬人的緩慢膨脹。 現在,群眾動員的能量和邊界...
「太陽花學運」拉長戰線,凱道前的拒馬隔開總統府的主人與人民的距離。過去常以當年參與「保釣運動」引為自豪的馬英九總統,於今,卻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太陽花遍地開,不僅具現統治的正當性危機,並且是政權總崩壞的前...
澳大利亞電影《艾米》讓我深受感動: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艾米的六歲小女孩,在她三歲時,因目睹歌星父親在演唱會上觸電死亡的一幕,從此以後便不再說話,也聽不到別人說話。 母親帶著她四處尋醫問藥,沒有任何效...
平常愛看日本節目「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對這些「建築專家」們,如何以有限的金錢、用最有效的工法、以及最有回應性的規劃模式,將一棟棟的「舊屋」改成「新屋」,充滿好奇;雖然讀大學時想從社會科學轉建築的念頭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