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族群與其抱怨低薪或懷才不遇,不如趁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採取積極進取心,找出方向,進而擺脫低薪困境。
在全球金融風暴之後,青年就業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所重視的問題。從之前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美國的「占領(Occupy) 華爾街」示威。
至於最近國內部分社運團體的反對「22K」低薪抗議等活動,都是青年族群為謀解決最低的生活需求之工作所引發的怒吼。
1990 年代之後,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擴散與資通產業之蓬勃發展,雖能提升人類生活文明水準或廠商經營效率,但卻也同時改變勞動市場就業型態,除導致許多中低教育階層與體力勞工族群能,被迫面對經濟結構調整所引發的失業危機外,也讓其所得水準因個人工作職能條件不同,而擴大其差異, 久而久之,使得貧窮青年不斷增加。
名利雙收仍想再學習
然而,不久之前台灣社會出現頗令人深思的反例。如有人缺乏傲人的學歷,卻可憑著藝能取得糕點製作世界冠軍,成為每月營業收入達到2 千萬元的連鎖企業,但在名利雙收後,仍然希望重回學校,學習企業經營管理的最新知識。
同樣地,也有人放棄即將取得的博士學歷,研發特殊口味販賣雞排,成為創業加盟的行號;或是頂著一流大學的碩士學歷,投資經營最勞力的搬家工作,成為創造每月收入超過2 百萬元的服務業。
若將上述實例加以比較, 則可發現其過程所憑藉的元素並無差異,均為青年族群經過努力的過程,而成功創業擺脫低薪的故事。
不過,這些故事核心讓我們思辨之同時,似乎說明長期以來台灣教育體制所存在的「形式主義」衍生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傳統思維,應該有所調整。
學歷價格與知識價值
亦即其所強調的事實,並非學歷無用或知識廉價,而是「學歷的價格」與「知識的價值」之間認知的比較後, 從中做最適合的選擇。
換句話說,在現今文憑氾濫「通貨膨脹」社會中,雖演繹論述「學歷無用」,其實並非如此。其中前者並非希望外界誤解「學歷無用」, 而是為讓企業永續發展,寧可以個人為實例示範「書到用時方恨少」或「學後知不足」,期能回到知識殿堂持續自我充實。
至於後者則是希望外界了解「學歷運用」,有效利用學校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在工作上創新,期能創造價值。
盡早培養成功條件
平心而論,青年是人生之中的黃金歲月,不僅是人生之中最具有「未來」、最存在「理想」的階段,而且為最敢於「築夢」、最適於「培養成功條件」的時期。
在鳳凰已花開、驪歌漸遠離之同時,青年族群與其抱怨低薪或懷才不遇,不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採取積極之進取心。唯有如此, 始能在滾滾紅塵中找出方向,在茫茫人海中抵擋暴風驟雨,進而擺脫低薪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