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能動「開心」手術!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日前完成國內首例動物心臟外科手術,成功修復1隻罹患「犬二尖瓣退行性疾病」7歲拉薩犬的心臟瓣環,並置換人工腱索,這也使台灣成為繼日、美兩國後,第3個具備該醫療技術...
「左耳進、右耳出」的行為或許不應該受到責怪,因為人類透過聽覺產生的記憶,遠不如視覺、觸覺來得牢固。 美國愛荷華心理學團隊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的研究指出,若讓受試者先聽1個單音,4秒後再聽...
「本來聽說史瓦濟蘭當地愛滋病氾濫,心裡總會擔憂,但小朋友張開嘴的那一瞬間,我就不怕了。」北醫醫學系大三的包柏嘉,是2014年北醫史瓦濟蘭牙科義診志工團的一員,他表示,雖然知道愛滋病傳染途徑極其有限,但難免...
別再發脾氣了,小心「氣到心臟病發作」!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指出,生氣後2小時內,心臟病發作的機率較平時高出4.74倍,中風機率高出3.62倍;更可怕的是,平均1天要「暴怒」5次者,...
「預防性治療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史瓦濟蘭,是最能幫助當地居民的方式。」北醫附醫口腔顏面外科主治醫師祁力行偕同北醫3名醫學、5名牙醫及2名藥學系學生,在2月間組成國內第1支以「牙科義診」為主的海外學生志工團,在...
小朋友都不願意吃蔬菜、水果嗎?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團隊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美國農業部自2012年起,藉由增加公立學校自助餐中蔬果的比例與份量,改善兒童肥胖問題的措施,已收到初步成效;學童主動...
美國科學家用3D列印製造出了一片薄膜,有別於傳統單一尺寸的心律調節器,可依照每個人的心臟大小「量身訂做」。這種薄膜不僅能刺激心臟維持心跳,還可以檢測其他器官是否異常,推出後可望造福心臟病或潛在疾病患者。 ...
睡覺時鼾聲如雷、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民眾要注意了!北榮、陽明及長庚大學團隊發表於《加拿大醫學會期刊》的研究指出,「連續正壓呼吸道通氣治療」(CPAP)雖然能夠有效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狀,但也會增加肺炎等...
中國大陸人類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逐漸趨緩,但柬埔寨及越南卻陸續傳出H5N1感染病例。衛福部疾管署4日公布過去一周中國廣東、浙江、湖南、江蘇4省共10人感染H7N9,但疫情與1月相比已緩和許多;另一方面,...
「大賣場的進口零食沒有中文標示,顯示食管署並未善盡查驗的責任!」立委林滄敏4日公開展示購自知名賣場的玉米脆片、巧克力及濃湯罐頭等進口食品,直指食管署把關不嚴,導致民眾可輕易購得不符《食管法》食品標示規範的...
「我剛剛頒獎時發現獎座有點重,可能是因為家暴與性侵防治,本來就是『責任重大』的工作。」衛福部政務次長曾中明,3日公開表揚2013年各縣市政府推動家庭暴力、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業務評鑑績優單位,其中雙北、高雄...
黃色帶來幸福感,但黃色染料及印刷品多含化學結構類似「多氯聯苯」的物質PCB-11,常接觸是否會致癌值得商榷。美國羅格斯大學團隊最新研究指出,PCB-11毒性雖不及多氯聯苯,但衣物、印刷品、塑膠製品的黃色染...
民眾出國時若發生意外,如早產、車禍等緊急狀況必須就醫,回國後可憑據向健保申請核退醫療費用。健保署醫管組長林阿明指出,健保提供民眾核退費用的服務屬「急難救助」性質,因此訂有上限,類似日前孟太太遊韓早產的情形...
「為什麼只有兩位參議員願意聽我講阿茲海默症的事情呢?我想這就是美國政府看待失智症的態度。」曾與「周董」周杰倫合作電影《青蜂俠》的喜劇明星塞斯羅根上周受邀在參議院發言,呼籲政府重視阿茲海默症問題。羅根會後在...
吸食大麻也可能致死!德國團隊發表於《國際法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2名30歲以下、毫無心臟病或任何神經性疾病病史的男性,在吸食大麻後因心律不整猝死,初步研判死因為體內造成愉悅感的成分四氫大麻酚(THC)濃度...
「中、韓兩國正積極開拓國際醫療市場,台灣也應該儘快在杜拜設立轉診中心。」衛福部長邱文達27日公開分享日前率團參訪杜拜的見聞,表示韓國醫療體系積極進駐杜拜「健康城」,每年轉介近5百名患者到韓國就醫。衛福部醫...
小朋友最怕打針,有了「貼片型」疫苗,將不再視預防接種為畏途!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團隊日前在《疫苗》期刊上發表貼片疫苗研究的最新發展,表示貼片上的細針不會帶來疼痛,傳遞藥物速率佳,且可自行使用,無須醫護人員協...
「民眾如果外出吃早餐,可優先選擇擁有『優、良』標章的店家。」食管署食品組科長鄭維智表示,2013年有近2千家早餐業者通過衛福部「食品良好衛生規範」認證,獲得「優」或「良」的分級標章,代表衛生安全具一定水準...
「加雞湯塊錯了嗎?」鼎王麻辣鍋創辦人陳世明日前坦承,在火鍋湯底裡加了雞湯塊提味,遭到輿論一陣撻伐,事實上,其他火鍋連鎖店也不乏在高湯內家湯塊的做法。營養學者受訪時指出,市售的高湯塊也屬於食品,都有經過安全...
肥胖孩子與剖腹產有關!英國的研究指出,剖腹生產的孩子未來體重較重,與正常分娩的孩子相比,肥胖的機率上升25%。研究員指出,自然生產可改善嬰孩的新陳代謝、腸胃健康及脂肪儲存,但剖腹產則無法帶來這些效益,有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