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醫療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將帶來醫師待遇及國內民眾就醫兩種『階級化』效應。」陽明大學公衛所教授黃嵩立指出,醫師前往自經區醫療專區服務,勢必獲得較高報酬,對其他無法前往的醫師並不公平。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召集人黃淑英則認為,健保無法提高「區外」醫師待遇,若演變為墊高自費或部分負擔比例,對民眾同樣不利。
【自經區給富人看病】
目前正在立院審議的自經區條例草案中,並未限制本國民眾前往自經區就醫,若醫療資源及人力逐漸往自經區集中,恐致願意負擔全額自費者,才能獲得高品質醫療照護的狀況。台大竹東分院老年醫學科醫師劉介修表示,撇開城市定位特殊的杜拜,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將醫療納入自經區的國家,都已證實主要醫療需求者並非觀光客,而是「本地富人」。
衛福部長邱文達日前於立院備詢時一再重申,國內原本就存在針對病房、醫材、藥物等自費及部分負擔的「醫療差異化」制度,不應視為「階級化」。「差異化是指人人都有選擇權利,」劉介修分析,醫護人力在自經區開放後逐漸移往專區,等於是「強化、普遍版的假日飛刀手」,區外民眾獲得的醫療照護減少,或只有「富人」能在自經區享受自費醫療,「這當然是階級化。」
【自費差異本就存在】
由國內醫界及公衛學界人士組成的「反醫療商品化聯盟」曾在日前呼籲,自經區內的醫療專區應限定只收治外國籍患者,避免國內就醫「階級化」。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認為,自經區本就以外籍人士醫療為主,是否限制本國人前往就醫值得討論,但本國民眾多屬健保保戶,自經區內開放的醫療項目,在區外一樣可以採自費接受治療,實無非前往自經區不可的理由。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自2008年開辦國際醫療迄今,2012年住院人次僅占健保總人次的0.12%,門診人次只占0.03%,且外國患者多接受健檢、醫美等不致占用大量醫療資源的服務,國內民眾受影響有限。由國內各大醫學院學生組成的醫勞小組成員陳帛威認為,除醫美、健檢外,自經區開放的顱顏重建、活體器官移植、關節置換等項目,都必須由外科醫師執行,勢必發生人力排擠。
【恐占用人力及病床】
衛福部醫事司指出,國際醫療及自經區醫療專區都必須自費,與健保無關,且國內各醫院提供國際醫療服務量都訂有上限。「健保資源不是只有『¬錢』,」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解釋,包括病床、設備、醫師、護理及其他醫事人員也都屬於健保的一部分,衛福部規劃允許醫師每週20小時以出診、會診、支援等形式,前往自經區「兼職」,占醫師工時5成至25%不等,「不可能毫無影響。」
李偉強表示,「20小時」來自國內行之有年的醫師「支援時數」上限,無論開放自經區與否,醫師離開服務單位進行醫療行為的總時數就是不得超過20小時,「如果各界達成20小時『太多』的共識,衛福部也可以在執行自經區條例時下修時數,」他說,「但基本上支援行為與自經區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