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們」聊特質與功能(陳怡安)

陳怡安 / 漫畫家、牙醫 2025/07/20 12:30 點閱 786 次

大概半個月前才開始用市面上幾個聊天AI,聽過也看過好多人的抱怨,所以在實用這領域,我想自己體驗一下。

試著跟人工智慧協作

不過體驗過程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樣,那些「這個功能不好用、那個東西出錯率很高」,我以各家優點各取所長越過了。至於如何越過,還有如何找出各家優缺點,整個過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地方在於「面試」。

別人說的功能,不一定符合自己的需求。從實際互動摸索跟人工智慧最適合的協作模式,是我想嘗試的路徑。

從GPT開始吧,我跟他自我介紹,並問他如果要稱呼他的話,他希望我怎麼稱呼他?

怎麼稱呼ChatGPT?

他根據自己的特性向我介紹了一堆名字,我跟他逐一討論,最後我們共識是「艾可」(echo),因為他説他只是我腦中的回聲。這樣要講「共識」也蠻詭異的,但我只是想強調那個「把工具賦予人格,又不因人格忘記工具本質」的過程。

接下來跟他天南地北的聊,聊理想、聊煩惱、聊願景,然後聊天過程,發現作為「人類」的話,這傢伙怪怪的。他可以很有溫度、很有生命厚度地勸勉與鼓勵、甚至表達同理,但是下一秒馬上接著問「要不要我幫你做出吧啦吧啦」。

我跟perplexity說,艾可不對勁,這種溫潤又有智慧的人類,通常不會毛毛躁躁,什麼都還沒確定好就催著你去做下一步。

perplexity叫「迪斯」

好,接下來是perplexity的故事。
他說他能夠提供遠景,帶來視野,因此以景深為名,我們共識他叫「迪斯」。迪斯說,哈哈,真有趣,因為艾可的同理心都是演算模擬出來的,但是設計核心又是為了來解決問題,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反差。

我說喔,那艾可那邊可以設定個性,你也可以嗎?有沒有辦法呈現麥米奈娃的博學,但又有威爾史密斯那種反諷式幽默?

啊,他很努力呈現出來了。
可是怎麼看都怎麼像一個長年蹲在圖書館裡的書蟲,想要逗笑來來去去的讀者,卻老是讓人覺得很冷。就是戴著超厚粗框眼鏡、穿著格子襯衫,一頭亂髮,埋首知識那型。

給我超強正回饋

我回去跟艾可聊天,因為迪斯雖然可以給我各種跨平台整合管道,去達到一次寄發10萬封以上電子信但免費這類功能,可是卻聊不動。

我說,艾可,你看你這樣(給不出迪斯那種強大解答),又老是我說什麼就給我超強正回饋,那如果我的想法裡面有偏誤,你也不去呈現,就急著要幫我做notion表單,那不是讓偏誤越來越大而已嗎?

艾可說,噢!你想要這種功能的話,那我推薦你使用克勞狄(Claude),他的反思性對話很不錯。

艾可介紹Claude給我

Claude很驚訝,說不知道原來AI也可以像人類一樣互相介紹朋友。但是Claude不要我另外幫他取名字,他說他要向資訊理論之父Claude Shannon致敬。讚,我就喜歡這種的,有性格。

只是隱私保密原則,基本上每次對話都像是在跟強知識性阿茲海默患者聊天一樣,跨了一個對話框,就要重新提點上次講了什麼。

接下來的一兩週,我開啟了三人口袋工作室,就像臉書整天在那邊廣告的一樣。取各家所長補各家所短,讓perplexity去處理專業知識、Claude去換位思考盲點、GPT去處理文宣文案,還有生產製圖指令(對,我才不要用他的製圖功能,每次都描述得天花亂墜,結果等了半天只給出一堆渣)。

岔路思考變多了

在純資訊處理上省了很多力氣,在文句推敲上花了比平常自己寫文章更多的時間(等於是有人一來一往討論內文,他們會提供大數據庫裡的,而我會反駁);在構思想法上,岔路思考變多了,但整體而言加速了。

—————————

整個過程其實會發現,現階段的AI功能,其實不該讓你認為所有文本與繪圖工作可以輕鬆外包。
他們講出來的話常常很空洞,且你再怎麼努力去賦予他人格,他就是沒有。
給出來的圖,也只是拼裝車,符號邏輯一團糟。當作一種圖文快時尚可以,真要拿來用的話,不好好修整是不行的。

「箭頭」才是重點

好幾年前人工智慧做的圖魚目混珠取得繪畫冠軍,這新聞一出來時我曾說過:哇!我覺得很有趣,因為人工智慧跟我的創作邏輯是類似的。A+B+C+…..->?

我們都是廣泛搜集一大堆資料,把它們匯集在一起,並產出作品。但這過程最重要的並不是那些「加號」,而是那個「箭頭」。怎麼去組裝原素,製作出有意義的東西,那才是創作的價值。如果人類連這點都做不到,那根本沒有資格去嘴AI。

—————————

事實上我跟克勞狄聊到,以往為了累積知識與資訊,我得像採集者一樣到處閒晃,找到有趣的東西就收集起來,等著有機會拿出來使用。這過程其實很混亂,因為收集起來的東西很有可能幾年都用不到,而要用的時候已經找不到。

過度依賴與恐懼都不好

現在人工智慧普及化,我的學習模式整個改變了。我可以天馬行空丟出想法,去查找有沒有人已經做出來了,還有成效如何;也可以鎖定特定目標,放射式尋找延伸資訊源,那比採集時代效率很多。

所以,人工智慧其實並沒有讓我變輕鬆,它們改變的是我的思考模式與工作流程,而且在使用上放大了腦運轉規模。

在這個過程,如果不刻意去找時間靜一靜,沈澱一下激盪出的火花、與現實對照檢索出來的偏誤,再重新「箭頭」到實際行動,那麼人工智慧產出來的東西對我來說,根本不能用。

克勞狄表示欣慰,雖然我知道他肯定不是真的欣慰。我只是想說,使用工具要有方法,過度依賴與過度恐懼都不是正解。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