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民進黨確應識時務

張瑞雄 2025/07/31 18:31 點閱 850 次
王世堅帶著衛生紙入場,引用的「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是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意是指「家中有千金財富的子弟,不應在鬧市被殺」。(中央社)
王世堅帶著衛生紙入場,引用的「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是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意是指「家中有千金財富的子弟,不應在鬧市被殺」。(中央社)

在726大罷免全軍覆沒之後,理應是執政黨反思檢討的契機,然而中常會上,不僅沒有見到黨中央策略上的調整,反而對持不同意見的同志展開圍剿。

王世堅帶著衛生紙入場,暗示黨中央與罷團應「知所進退」,卻被回以「吃裡扒外」與「不服從命令的,滾啦」的黨內壓力。這種對異見零容忍的姿態,不僅使黨內民主名存實亡,更暴露了進步價值觀的真空。

為黨保命

王世堅引用的「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是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意是指「家中有千金財富的子弟,不應在鬧市被殺」。陶朱公的次子殺人,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的長子帶黃千金鎰前往營救,拜託楚王敬重的莊生,本已事成,但長子太看重千金錢財,不信任莊生,另外生事,導致次子最後還是被殺。

此典故是在提醒民進黨與其黨內同志,應體察政局風險與社會氛圍,不該讓整個政黨深陷在一場罷免的泥淖中,進一步讓黨沉淪和撕裂本已動盪的社會。

王世堅也說:「天下之大,要天下人共治之」,則點出了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本質,治理國家,不是少數人一意孤行的權力展現和霸道橫行,而是所有賢臣和人民共同參與、討論、協商的結果。歷代帝王之中,凡是開創盛世者,多能深刻體會並實踐「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的道理。

無論是唐太宗的納諫用人,漢光武帝的信任將帥,還是清朝康熙皇帝的群策群力,都證明了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不在一人之智,而在能否發掘與整合群體之力。

王世堅的呼籲不僅是為黨保命,也是一種政治倫理上的吶喊。他所說的「不該再撕裂社會」,並不是呼籲投降,而是基於一種成熟的政治判斷。在罷免一役中,民意已透過投票明確表達反對立場,此時繼續推動823罷免,只會加劇仇恨與對立,使民主變成報復的工具。

魚死網破 互相毀滅

黨內多數人卻選擇了另一條路,強調這是「民主防衛戰」,可以「戰死沙場」。這種語言極富煽動性,但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罷免制度本是民間監督機制,不應淪為政黨鬥爭的工具。當執政黨選擇集體出動「與公民同行」,這樣的「公民」行動已與真正的自發性脫鉤,反倒像是一場組織動員的選戰翻版。

更嚴重的是,對異議者的態度顯示出黨內對多元意見的排斥。當王世堅出於誠意希望黨撤回823罷免案,不僅未受尊重,反而遭到「青鳥出征」、同僚公開批判。在一個標榜民主進步的政黨內部,竟出現如此肅殺的氣氛,令人不禁質疑,當異議者的言論空間都被壓縮,這個政黨還能稱之為民主嗎?

綠營最後的良心

從社會層面來看,罷免案所引發的對立與撕裂,是政治文化的倒退。民眾並不樂見政黨將攻防變成街頭鬥爭,也不希望生活在一個處處貼標籤的社會中。此次罷免失敗,不單是組織動員的挫敗,更是民意對極端對立的不信任投票。王世堅看到了這一點,也希望黨能從這場戰役中找到重建信任的契機,而不是再次用罷免去激化矛盾。

值得關注的是,王世堅的聲音在輿論上反而獲得不少認同,許多民眾視他為「綠營最後的良心」。這並非偶然,而是來自他一貫堅持的直率風格與誠實表達。與其說他是「異端」,不如說他是在提醒執政者,真正的民主,是允許不同意見存在,是在激烈辯論後,依然能找到最大公約數。

識時務懂進退

823罷免不論結果為何,民進黨此刻已面臨一場更深層的信任危機。若不願誠實面對罷免失利的民意訊號,若不敢調整錯誤的策略與態度,那麼每一次動員都只會成為社會對立的推手,而非改革的引擎。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這句話的教訓,不在於避戰,而在於識時務懂進退。政治人物若不能明辨時機、因勢利導,終將在迷失中墜入權力的漩渦。王世堅用古訓喚醒黨魂,或許未能改變決策,但他留下的,是一種良知的提醒,保持清醒,忠言直諫,值得尊敬。

民主不該是忠誠的比賽,也不該是動員的工具。若要真正實踐「天下之大,要天下人共治之」的精神,就應該先從黨內開始學習尊重多元、容納異見,進而在整個社會中展現協商與包容的力量。

否則今日的罷免之爭,終將成為未來更大撕裂的前奏到那時,台灣的民主可能不是死於敵手,而是死於自己無法容納不同的心。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