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聽看)學歷的黃昏與智慧的黎明(張瑞雄)

呂翔禾 2025/11/13 20:58 點閱 192 次
教育的未來,不在學歷,而在心智。不在證書,而在思想。不在課本,而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中央社示意圖)
教育的未來,不在學歷,而在心智。不在證書,而在思想。不在課本,而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中央社示意圖)

在二十一世紀的轉折點上,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震盪。昔日被視為通往成功唯一門票的學歷,如今在AI的浪潮與產業變革之下,光環漸失。民眾對大學信任度創新低,AI進入教師陣容,然後科技公司直接從高中挖掘菁英的行動,一場關於「教育價值」的根本辯論正在展開。

高等教育受質疑

高等教育長期以來被視為社會流動的階梯,但這個階梯如今搖搖欲墜。學費節節上升、學貸壓力沉重、就業市場與課程內容的脫節,使許多青年對大學的信任崩解。美國的調查顯示,僅約半數民眾仍認為四年制學位值得投入。當產業界愈發傾向以「技能」取代「學歷」時,學院殿堂裡的文憑,已不再是保證收入與地位的門票。

Palantir公司的實驗或許最能象徵這場變革的本質,這家以資料分析聞名的科技公司繞過傳統大學體系,直接訓練高中畢業生,讓他們在四個月內接觸真實專案、培養思辨與決策能力。企業要的不是「上過哪一所大學」,而是「能否快速理解問題、能否提出解法」。這種從實戰中孕育人才的模式,正在挑戰長久以來「先學後做」的教育邏輯,轉而強調「做中學」的實踐智慧。

AI加入教師行列

在大學校園裡,另一場革命正在發生。AI不再只是學生的輔助工具,它已「加入教師行列」。從批改作業、設計課程到個別化教學,AI正在重新定義教與學的界線。這對傳統教師而言是威脅,也是解放。愈來愈多教授使用AI來提升教學效率,但也有人擔心專業尊嚴被忽視,甚至使教育淪為自動化產業的一環。這場關於AI的辯論,其實也是教育靈魂的拷問,當知識可以被機器整理、智慧是否仍能由人類傳遞?

高教結構性危機有多重面向,學校財務吃緊、招生下滑、師資流動至企業,讓許多大學不得不重新思考「存在的理由」。高等教育機構應從使命出發,集中資源於能帶來實質影響的領域,停止維持低效的課程與組織。同時AI分析工具可用來預測招生與財務走向,協助校方在風險管理上更加精準。這意味著未來的大學將不再只是知識的殿堂,而是一個運算與策略的實驗場。

學歷漸漸崩解

學歷的崩解並非一夕之間,而是社會結構轉變的反映。當工業社會轉向數據社會,教育若仍停留於記憶與測驗的時代,就註定被時代淘汰。如今的年輕人更在意學習是否能帶來真實能力,而非是否能在畢業典禮上領到一紙證書。企業也在用實際行動回應這個價值轉變,從Google、Amazon到Palantir,都在以技能導向的招聘取代傳統學歷要求。教育體系若不改變,終將失去與現實的對話權。

「知識愈多,智慧未必愈深」,這句話在AI時代顯得格外刺耳。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人背誦答案,而是讓人學會提問。當AI能回答一切問題時,教育的使命應是培養能提出新問題的人。這也是AI無法取代的部分,包括創造力、判斷力與人文洞察。未來的教師,將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習的導師;未來的學校,將不再是象牙塔,而是與世界互動的節點。

新時代的覺醒

我們或許該重新理解「大學」的意義,它不該只是授予文憑的機構,而是培養公民心智的空間。當社會過度功利化,教育便淪為就業預備所;當教育失去理想,社會也會失去方向。AI可以協助學習,但無法給予價值判斷;它能幫助理解世界,卻無法教人何為值得守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千年前的智慧,如今更顯真切。

因此學歷的衰落並非文明的墮落,而是新時代的覺醒。它逼迫我們重新思考何謂「受教育的人」。真正的教育不在於進入哪一所學校,而在於是否擁有持續學習與思辨的能力。當學習變得隨處可得、知識隨手可查,唯有能夠「整合知識、創造意義」的人,才是未來的菁英。AI時代的學習,不是終結教育,而是教育重生的起點。

教育的未來,不在學歷,而在心智。不在證書,而在思想。不在課本,而在理解世界的方式。當AI進入到校園的每個角落,我們該慶幸自己正站在歷史的一個轉捩點,知識的權威崩塌,人類的智慧正重新被定義。學歷或許已死,但學習,正迎來它最燦爛的黎明。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