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線標靶藥 大腸直腸癌新療法

李昀澔 2014/05/04 18:18 點閱 3795 次
北榮腫瘤部藥物放射科主任趙毅(左)及高醫胃腸一般外科主任王照元(右)指出,3線標靶藥搭配化療,能有效延長大腸直腸癌患者生命。(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北榮腫瘤部藥物放射科主任趙毅(左)及高醫胃腸一般外科主任王照元(右)指出,3線標靶藥搭配化療,能有效延長大腸直腸癌患者生命。(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衛福部已核准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搭配化療,作為大腸直腸癌第2線的療法。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及台灣癌症醫學會2至4日在台北舉行,北榮腫瘤部藥物放射科主任趙毅4日介紹大腸直腸癌療法時指出,從第1、2、3線治療起「全線」都以標靶藥搭配化療,是目前國際臨床公認的趨勢。

衛福部日前公布2011年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連續第6年蟬聯罹患率最高的癌症,平均每37分鐘就有1人罹患,平均10萬人中就有44名患者。趙毅表示,新診斷的患者中有2成癌細胞已轉移,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中近7成無法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只能以化療或標靶藥治療;另有約2成患者,在化療或標靶治療後腫瘤縮小,即可進行手術。

來自美國醫學重鎮「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腫瘤科醫師艾索葛羅希,應邀在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分享國際治療趨勢;高醫中和醫院外科部長王照元引述葛羅希的報告指出,治療第3、4期的大腸直腸癌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從第1線甚至到第3、4線,全部都採標靶藥物治療,再搭配其他療法,患者存活時間最長。

「這就是所謂的一線接二線,換化療不換標靶的概念,」王照元解釋,臨床結果顯示第1線使用血管新生抑制標靶藥物,能降低患者48%的死亡率,存活期約27.5個月;若從第1線沿用至第2線,則降低5成死亡率,存活期達31.8個月。

衛福部已在2月核准當第1線血管新生抑制標靶藥搭配化療失效時,由患者自費採用原來的血管新生抑制標靶藥,搭配另一種化療藥物,進行第2線藥物治療;當第1、2線治療都失效後,則以患者的「KRAS」基因突變與否作為用藥依據,若該基因未突變,健保會給付另一種標靶藥物「表皮生長抑制劑」搭配化療,若KRAS基因突變,再另擇其他標靶藥物治療。

趙毅指出,根據一項2012年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年會發表的研究顯示,「一線接二線」的標靶藥療法,患者存活期比起單用化療增加1.4個月。王照元分析,醫界原本擔心標靶藥療程延長,恐加重副作用,但法國團隊2013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的臨床研究證實,延長血管新生抑制標靶藥的使用時間,包括「嗜中性白血球」數量遽減、腹瀉、全身無力等副作用,都不致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