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平台上,常有人吐露對另一半的財務焦慮。最近一則貼文來自27歲適婚小資女性的自述:對男友的條件樣樣都很滿意、品性端正、感情融洽、工作穩定,研究所出社會後卻五年如一日戶頭難以超過五萬元。
好不容易薪水不再被房租學貸卡死而開始有餘,卻迫不及待就入手中古汽車、旗艦手機再背負分期貸款。另外,各色人工智能、串流影音、雲端存儲、網路資費的數位運算服務訂閱,又是一筆筆的萬萬稅。網路用多,最後又受不住演算法或購物平台的薦購、以致於三天兩頭就跑便利店取貨,帶回一件件滿足購物癖遠大於實用價值的「玩具」。
女方表示:他常承諾「領年終就會存錢」,卻總有新的花費、甚至在收包裹時,他連前幾天買了什麼、為什麼要買都講不上來。雖然兩人沒有因此不快,也沒有操控或欺瞞,女方更表示「寧願適應、也不願因此放手」;但許多讀者質疑:這樣的互動到底如何推進關係、共赴未來?
這種狀況,不只是幾筆帳單,而是性格與環境交織的一場危機。
性格散漫與缺乏目標
第一層問題是性格。購物成癮常源於缺乏紀律和方向感。許多人可能都有過另一半或家人存類似情況:賺得少、存得少,卻不斷購物;心態就是只活在當下,無力規畫未來。
這類人不是壞、也未必毒;但絕對不適合領導掌舵。若因有其他優點而與之共組家庭,則需要另一方協議來統籌家庭財務支出。對此,上繳月薪、使用記帳軟體共同檢視收支、設立共同帳戶⋯都是可行方法。
但核心在於無心理財的一方必須樂意聽從信賴和配合調整。如果對方月光不能自控但又不肯被管帳,那還願意成家的另一方就要有最壞打算一切全扛的覺悟了。
當然,我們的世代環境強調速食和刺激、這讓紀律和節制變成一門必須刻意尋覓才能修煉到的古典功夫。智慧型手機滑幾下就能下單,信用卡分期付款「先享受再付款」,線上不斷推播各種開車吃開玩的網紅業配,再附一組限時折扣碼提醒你有多湊巧多幸運—錯過你就是大傻蛋,很難讓人不上勾!
財務不安全感與小確幸
「有閒錢就手癢」更深層的原因是財務不安全感。有人會為自己這樣花錢的習慣辯護說:「錢沒有消失,只是變成喜歡的形狀」。這句話心態背後是害怕失去:之所以要把手上的錢立刻變成帶感餘興之物,源自於對手上資源以「貨幣」型式寄存時的不踏實。
我記得中學時候,曾經為著打開的雞腿便當謝飯禱告,睜眼時卻被惡作劇同學把雞腿拿去沾板擦灰。那天除了在班上打了一架,之後我的禱告變得簡短、沒有手勢、默禱睜眼,然後改變了把雞腿留在最後壓軸享受的樂趣儀式感——第一口先吃掉。
消費的喜悅感
對金錢資源掌握沒有實感、撙節窮養大的內捲年輕人中,相當容易理解那些將剩餘所得「換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尤其網購拆箱像收禮物,為辛苦的生活帶來多巴胺。理財與儲蓄則是抽象的紙上談兵,馬上實際開到、摸到、聽到、嚐到的那些體驗式消費,才稱得上是犒賞、才讓自己有支配所得的踏實感。
然而,理財其實也是一種回饋。存款簿數字上升、投資獲利增長會帶來安全感與成就感。差別在於,它要求自律、規畫和抽象思考。若能讓伴侶體驗這種成就,可能逐漸替代即時消費。
把喜好轉為投資
為了改變購物癮,我人生心路歷程研發出的心訣是:要拔高「喜歡的形狀」標準:不是所有欲望都值得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應當先篩出那些能創造更多價值的「一本萬利」支出。例如,訂閱服務應根據使用效益與替代方案慎選。像是五大服務終端用戶的人工智能引擎,我最終挑了兩個當進階用戶、其他就靠免費額度、廣告版、簽到積分來解渴。
我根據自己的需求,做了全面的分析功課,在「免費仔」的摳門與「全付滿」的奢靡之間,鎖定了一個邊際效益最大化的量身方案。
至於購物能帶來心理犒賞和支配資源的現實存在感,與其壓抑否認自己的物慾、充法利賽人,務實的建議是將閒錢用於轉投資小規模的可經營副業—好比把「買進」與「賣出」當成遊戲。
每個人的斜槓招式
當我嘗試這個思路有所得後,才發現不少朋友都有自己的斜槓招式。有人是愛看球的球痴,最後鑽研到能從運動博彩中找到期望值最高的那個注,從而常能把其他不做功課的散財童子變成他贏盤的下游肥料。同樣,有朋友是為了尋找績優股,會很穩健全盤的研究市場、關注財報、跟緊法說和產業政策動向。
有人喜愛古玩,而把從廢墟和二手市集淘寶、鑑物後轉售收藏家經營成一門事業。有人做代購,是從自己想用得講究開始,後來吸引一批忙碌的持家者都來跟著她買。
房產包租、園藝、深度旅遊團、語言學習⋯等興趣領域,都能尋找機會。重點是自己在經手經營過程有體驗享受到愛好,後來又能嗅探到利基,或轉售或加工,或成為達人(guru)做知識變現。
只要記住守好相關法規、莫過於自信開賭徒槓桿、不要被副業潛力沖昏頭而忘本亂遞辭呈,則「人不斜槓枉青年」。
這種轉移有兩個好處:一是對於「錢丟銀行變死水」,而需要把薪資拿來「變幻形狀」的心理,把對愛好的投資收益化,等於內在外在、心理物理東歐顧到了。二是把支配感附著在可能增值的標的上,比起囤積無用物品,這是真正的理性投資。即便收益有限,也讓人學會評估風險與回報,培養耐心,逐步習慣將錢投資於會成長的事物。
關係中的財務協商
這邊最害怕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慾望與所好也不認真。不僅在消費的當下讓理智被慾望支配、事後也逃避讓理性重新回來掌舵。因此重要的是坐下來對焦探索那些外顯價值觀背後的「內在小孩」聲音。一方守不住財,是因為貧乏的童年需要慰藉?是因為缺乏「準一家之主」的關係升級心理準備、「說我爸、太沈重」?還是因為尚未尋見人生意義、未來願景空白?
如果伴侶一方始終逃避,並用新的購物取代舊的債務,必須誠實面對這種差異可能無法調和,避免彼此陷入怨懟。
結語:練習掌舵,為愛守護未來
理財與花錢沒有高下之分,它們都是追求掌控感的方式。差別在於一個面向長期、一個追求當下。成熟的伴侶關係應在其中找到平衡:允許偶爾享受,也要求為共同未來努力。
在改變財務習慣的過程,也可尋求專業諮詢或加入理財社群,從他人經驗中獲得啟發。逐步設立小目標,如每月存下固定金額、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投資知識,讓人感覺即使資源有限,仍能掌握命運。伴侶之間可以定期檢視資產與目標,將好的表現互相鼓勵,設定里程碑一起慶祝,讓儲蓄成為增進感情的活動而非彼此質疑。
此世代的年輕人面臨消費誘惑與經濟壓力交織,更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財哲學,以抗衡過度消費的文化。祝福每個在愛情裡為財務煩惱的人,都能找到既能滿足心靈、又能守住未來的幸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