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院診斷她要轉院,她轉診至台大醫院後,卻因沒有病床再轉介到聯合醫院,醫療資源就在轉來轉去中浪費了!未來台大醫院將打造醫學中心與聯合醫院的合作模式,運用及時超音波與整合門診,讓兩院能即時討論病情,填補轉...
過去一年有280萬人因焦慮等精神疾病就醫,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連正章於27日發表腦科學研究成果指出,在人類腦中發現了活性隨著壓力改變的苔狀細胞;透過活化此一細胞,能有效緩解動物焦慮行為,未來...
「心血管疾病不只會因三高、糖尿病誘發,如法布瑞氏症等罕病也會!」23日為世界心臟日,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建議民眾,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心血管疾病,要速進行罕病篩檢;副執行長趙庭興則說,若未及早發現,恐降低...
世界衛生組織睽違 15 年首度更新空氣品質指南,將全球空氣有害物質濃度建議從 10 微克調降為 5 微克,各國若能調低相關空氣品質規範,每年將能避免多達數百萬件、因空氣品質與懸浮微粒造成的死亡與疾病案例。...
由鴻海、台積電與慈濟購買捐贈的BNT疫苗,22日一早起到10月1日止,由衛生福利部和教育部規劃安排在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5縣市,讓年滿12歲到未滿18歲青少年展開施打,一早各高中、國中學...
板橋幼兒園群聚累計33例!指揮官陳時中16日宣布,新增2例本土病例都在新北、境外10例,其中1位與板橋幼兒園有關。另外,指揮中心也宣布17日將有108萬劑莫德納加上64萬劑AZ到貨,並開放75歲以上、滿1...
民眾飲食與生活作息因疫情影響亂了套,甚至引發腸胃道病症!台大胃腸肝膽科醫師曾屏輝在記者會中表示,腸胃與情緒交互影響,容易陷入病症惡性循環,必須從事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以改善腸道健康。而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
乳癌是國內女性十大癌症第一名,常見的治療方法為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近年來,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 (HIFU ablation),又稱「海扶刀」,提供了無法承受麻醉開刀手術風險...
美國統計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後,發現老年人與患有多重慢性病的民眾是出現突破性感染的高危險族群,因染疫而住院、出現重症或死亡的比例也是最多的,且在各州的統計中都有類似趨勢。此外,專家提醒,民眾在解讀數據時,應注...
皮膚乾癬不只是黴菌感染,很可能是自體免疫出問題!乾癬性關節炎病友 Steven 表示,他曾因皮膚角質脫落、搔癢、關節疼痛,導致社交受到嚴重影響,有數年甚至不敢出門,直到採用生物製劑才改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
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國出現自殺率上升的悲劇,但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指出,台灣自殺率在去年竟有小幅下降。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出席記者會時提到,疫情下需要「更溫暖的社會」才能降低自殺風險,而台灣在隔離等擴大人...
新冠肺炎痊癒後的後遺症可能導致患者更容易疲憊,尋求物理治療協助將能改善症狀。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教學組長林家德說,出現長期症狀的患者中,有 75% 在痊癒後六個月仍出現「勞動後症狀惡化(PESE)」的狀況...
各國全力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恐導致各地區孩童的常規疫苗接種出現空窗,專家擔憂曾經在地區絕跡的疾病可能因此再度爆發。范德比大學教授沙夫納指出,兒童族群對腮腺炎、腦膜炎、麻疹等疾病的免疫力,可能因為缺乏疫苗而大...
「不能一直以封鎖來控制疫情,要以增加疫苗施打為基礎,推動後疫情人際互動政策!」台大醫院31日的後疫情分享記者會上,在新加坡參訪的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指出,新加坡因高度倚賴進口與國際商業,因此快速拉高疫苗施...
年輕的C先生成功戒毒滿600天!他30日在衛福部現身說法表示,在接受16週國衛院的整合醫療課程後,他不但戒毒,也成為助人戒毒的小組長。經查全台有6萬人吸食安非他命,國衛院推出整合醫療模式,每週3堂團體治療...
「如果擔心捐血車有群聚風險,歡迎到捐血室捐血。」衛福部長陳時中29日出席血液基金會與國際扶輪社的捐血室成立活動時表示,由於疫情降溫,醫院開始恢復手術,因此血量常有不足,歡迎民眾到捐血室捐血;東奧金牌選手王...
疫情下您也中了「變腫」病毒嗎?疫情警戒期間,民眾關在家太久變胖了,導致增加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在記者會上指出,糖友比起一般民眾有更高新冠肺炎染疫重症風險;而財團法人糖尿病...
血型不相容也能成功進行活體腎臟移植。台中榮總為一名多囊腎病變而造成尿毒症的病患,依據日本東京女子醫大所指導的免疫抑制療法,將A型捐贈者的腎臟移到B型病患身上,移植過程順利,患者出血量少於100CC,且術後...
因疫情痛失照顧者,新冠孤兒恐將面臨更嚴重的貧窮、心理問題!研究指出,疫情已導致全球超過百萬名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死亡,未來可能因為缺乏家庭支持、社會協助與經濟支援而產生更嚴重的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其...
「利用藥物改變腫瘤微環境,讓癌症0免疫療法更有效打擊癌症!」國衛院16日推出新癌症藥物,可減少癌症腫瘤內的血管增生,讓免疫療法的效率比過去更強,更有效抑制腫瘤增大。主導研究的國衛院研究員李岳倫表示,目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