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10月到隔年2月是國人最容易發胖的季節,除了氣候因素外,也因為許多「大餐」的節日如中秋節、尾牙、跨年慶祝晚會、農曆春節、元宵等節日都是高熱量囤積的日子。而此「致肥」循環,今年就會是「中秋大餐」打頭陣。最近已有病人開始在詢問如何「吃」才不會步入「月圓人亦圓」的窘境!
驟肥來自過食
分析歷年假日「驟肥症候群」的比例大約有60%和過食(over eating)有關。而產生過食的病理及生理原因:主要有兩個因素:其一:進食到胃部的食物,當達到一定容積量時,便會由中樞神經的下視丘發出訊號,進而使飽食中樞被刺激,而抑制食欲告訴身體「吃飽了」,但從胃部的神經到下視丘進而通知身體不能再進食這過程將近需要25~30分鐘有這20幾分鐘的延遲(delay)的落差,就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過多的食物。
而第二個常見過食的原因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人體被消化吸收後,大腦會分泌一種多巴胺的賀爾蒙,此種賀爾蒙會使人有心情愉悅及放鬆紓壓的反應,因此在人多氣氛好的情況下,就會過量的攝取高碳水化合物來達到愉悅紓壓的情境。
吃美食不暴胖
在中秋佳節全家團圓大餐的美好時刻,要達到美食又不會暴肥的方法有幾點建議:
1:調整進食順序:低密度熱量的食物先吃,如含膳食纖維多的疏菜、流質食物、粗製澱粉類等食物。再來就是蛋白質食物,最後才是甜點或水果類。
2:延長進食時間:進食時間拉長可以大幅提升飢餓中樞的閾值,並能提前讓大腦產生飽足感,進而可以減少熱量的吸收。
3:減少醬料的攝取:許多人只考慮食物的熱量,以為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就可以減少熱量之攝取,但許多醬料的成分含有高鈉鹽、高磷酸成分,過量使用會增加鈉鹽的濃度,進而使胃口大增,也會增加腎臟的負荷而產生水腫現象。
飯局間做簡單運動
4:增加原型食物的比重,許多加工食物不但含有防腐劑,也有許多成分不明的賦形劑,這些人工食物也會影響到體內的正常代謝,進而讓升糖指數(GI值)迅速上升,而使多餘的熱量轉化成肝糖而囤積在體內。
5:建議如果飯局很長,可以利用如廁的時間做一些簡單的深呼吸運動,因為葡萄糖的分解在有氧的情況下可產生38個ATP,而無氧狀況下只能產生2個ATP。因此在進食過程如能增加血液含氧量,也是提升分解脂肪的好方法。
畢竟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月圓花好是歡樂的時光,飲食文化又是東方人特有的習俗,只要稍微注意一些小撇步,就能達到愉快又不會「暴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