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上長者不再是少數(吳小萍)

醒報編輯部 2025/10/02 14:12 點閱 1786 次
當長者不再是少數,而是社會的多數,如果思維沒有轉變,即使把名稱從博愛座改為優先座,仍無法避免今日的衝突重演。(網路截圖)
當長者不再是少數,而是社會的多數,如果思維沒有轉變,即使把名稱從博愛座改為優先座,仍無法避免今日的衝突重演。(網路截圖)

近日台北捷運的衝突事件,影片流出後,網路輿論幾乎一面倒地為年輕乘客喝采,稱讚他的動作「俐落」「優雅」。

超人與暴力

同一時間,連假裡花蓮光復鄉「鏟子超人」們揮汗救災,許多人再次感嘆「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但當我們一邊讚美救災的善舉,一邊卻為踢倒他人的暴力叫好,這句話就顯得諷刺而蒼白。

台灣今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5位就有1位是65歲以上長者。如果按照比例計算,捷運是否也應該將五分之一的座位劃作「優先座」?而這還不包含孕婦、幼童、障礙者與其他有需要的人。

未來半數口是老人

但即便如此,問題也不會因此解決。因為到了2070年,將有近一半的人口超過65歲。當長者不再是少數,而是社會的多數,如果思維沒有轉變,即使把名稱從博愛座改為優先座,仍無法避免今日的衝突重演。若長者依然抱持「我老,所以你必須讓」的心態,摩擦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建議常感到需要座位的壯世代,可以調整自己的使用方式:盡量避開尖峰時間搭乘,或優先購買對號座,而不是在擁擠的人潮或自由座車廂中要求別人讓位。這不是退讓,而是對自身需求的清楚認識,也是為了讓公共空間更少爭執、更有餘裕。

女人為難女人?

觀察這次輿論一面倒的原因,其中一個被指出的因素是:這位老婦人似乎長期習慣鎖定年輕女性。問題可能不只在於個人性格,而在於當「讓座」被誤認為是某個年齡自然擁有的權利時,且它以一種強勢、甚至帶有霸權的姿態出現時,關係變得是強欺弱,這種世代間的「壓制」,和校園或職場裡的霸凌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更值得深思的是,在性別本已不平等的結構裡,為什麼總是女人為難女人?

這次的當事人事後被爆,經常縱橫於各類研討會,拿資料、吃點心,也常在會中舉手發問。我自己在研討會也經常遇到相同面孔,他們經常搶先且過量取用茶點,且無論會議主題為何,總是重複相同的發言,佔用眾人寶貴的時間。台灣人總是「以和為貴」避免當場衝突,但這種表面上的平和,其實正一點一滴累積著無聲的張力。

不是踢倒是扶起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如果只存在於災後新聞的感動畫面,終究太過脆弱。真正的美麗,應該出現在日常──在擁擠的車廂,在不愉快的互動中,我們仍能選擇克制與尊重。美麗,不是把誰踢倒,而是願意把人扶起。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