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藥成健保斷層 民間官方各有說法

簡嘉佑 2022/05/05 15:05 點閱 9768 次
立委余天5日於記者會表示,各種新興的癌症療法一年動輒2、3百萬元,健保卻多不給付,導致大部分病人都買不起。(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立委余天5日於記者會表示,各種新興的癌症療法一年動輒2、3百萬元,健保卻多不給付,導致大部分病人都買不起。(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癌症新藥看得到、買不了,台灣民眾「病不起」!針對多數癌症新藥不納健保給付的狀況,民進黨立委余天5日呼籲,在健保之外,應額外成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國健署主任秘書王怡人回應說,成立新基金前須要確保目前「無相同目的的基金」,而新藥基金還需要更深的研議。

付不起的癌症新藥

余天表示,台灣推行健保的目的是希望國人「不因病而貧」,癌症治療技術也突飛猛進,出現如標靶治療,免疫抗體等全新療法,但各種新興的癌症療法一年動輒2、3百萬元,健保卻多不給付,導致大部分病人都買不起。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在健保給付與不給付之間,應該還要有個過渡措施,如建立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基金,其中需要政府、藥廠與患者多方協作,並指出「病患本身也願意每月支付2到3萬進行治療」。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未來台灣邁入超高齡與少子化社會,健保的財務將面臨重大挑戰,建議在健保還沒納入給付,但癌症新藥已經出現的狀況下,建立過渡的基金制度。他指出,不僅可讓病友及早獲得更好的治療,收集病患使用新藥的臨床數據,也可成為政府評估新藥效益的參考。

工作與醫療要兼顧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20到64歲勞動人口罹癌數逐年增加,每年就診人數近47萬人。自己本身也是癌症病友,了解抗癌除了意志力,還要資源的協助;但在現有健保的補助下,自費金額仍超過100萬,更何況多數罹癌者都因為治療的副作用,而無法保有工作,經濟狀況更加險峻。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劉桓睿也指出,國際癌症醫療趨勢顯示,癌症免疫療法相較於標靶和化療,副作用較低、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更有病友因此得以返回職場工作,一邊治療一邊維持經濟收入,不僅減少家庭的經濟負擔外,也不會讓病患產生「自己是個廢人」的心理負擔。

數據不足藥品卡關

對此,健保署回應表示,健保將藥品納入給付時,最重要的就是確保民眾能得到最有效的照護,但許多癌症新藥在第一期或第二期的時候就上市,無法得到足夠的臨床數據,確保具體的藥品效益,是納入給付的最大的難關之一。他指出,健保是保障民眾應對各式大大小小的疾病,所以資源的分配相當重要,新藥給付有時候「有心而力不足」。

國健署主任秘書王怡人則指出,目前政府針對癌症已有兩大基金,包括支持罹病後治療的「健保基金」與事前防範的「菸害防制與健保基金」。

針對記者會呼籲要建立癌症藥品基金的訴求,她回應表示,目前已與主計單位討論過,成立新基金需要滿足幾個要求,其中一項就是「政府有沒有其他相同目的基金」,如果沒有才能比較順利推行,所以關於癌症藥品基金,可能需要更深的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