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在強颱「樺加沙」帶來的豪雨下潰決,短短半小時內,數千萬噸的泥水傾瀉而下,沖毀台9線馬太鞍溪橋,淹沒光復鄉市區,造成慘重的傷亡與破壞。這場災難不僅是臺灣地方性的悲劇,更是全球氣候暖化的縮影。它揭示了極端氣候、地質脆弱性、人為開發與治理不足所交織下的系統性風險。
自然與人為交錯的潰決
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山勢陡峭、雨量集中,本就容易形成結構鬆散的堰塞湖。然而,這次事件的觸發點是強颱帶來的驚人雨勢,短時間內的極端降雨,使得湖水急速上升,壩體不堪負荷而潰決。
根據聯合國歷年的氣候評估報告,隨著全球地表均溫快速上升,水文循環加劇,直接的後果之一就是極端天氣的頻率與強度顯著增加,導致颱風攜帶更多水氣,降雨強度頻破紀錄,形成了放大效應。此外,臺灣地質與生態的脆弱性高,由於地震頻繁,山體早已鬆動;長久以來的過度開發與道路工程削弱了山坡穩定性,河川濕地原有的調蓄功能因人為干擾而大幅下降,加上治理能力與預警制度的不足,終至演變成這場不幸的災禍。因此,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災難正是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交織下的「複合災害」,顯示自然風險已因暖化而放大,社會若無法正視與努力因應調適,類似的災難將不斷重演,且會更頻繁、更猛烈。
可預防而未能預防
這起事件也揭示了一個沉痛的教訓,其「可預防而未能預防,終致造成悲劇」的本質,與當前全球面臨的氣候暖化危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前人類文明擁有前所未有的科技、經濟、全球化的昌盛,但這一切都建立在高碳排放、資源過度消耗的基礎上。我們正在重演古希臘敘拉古王朝的寓言,當我們正享受著科技紅利所構築的繁華發展時,氣候暖化所造成的極端天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崩潰、糧食與水資源危機等,正像一把高懸在頭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會墜落給我們帶來可怕的災難。
不幸的是,世界各國碳減排的承諾遠遠不足,行動又遲緩延宕,大氣層溫室氣體濃度仍在上升,加上氣候的不公義,最少排碳的弱勢社群首當其衝,社會穩定面臨嚴峻挑戰;這些因素使得氣候危機決不是遙遠未來的威脅,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危險現實。
正視與承擔的集體行動
面對這把氣候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不能只是驚恐地仰望,也不能假裝它不存在。我們需要的是承認氣候危機的系統性與急迫性,發揮道德的勇氣,不僅為自己,也為下一代與其他生物承擔責任,從個人生活到政策制度,從工程、文化、倫理與治理等層面全面且徹底的轉型。
政策方面,政府務要落實碳減碳的承諾,修正調整化石燃料的補貼與法規,推動地方綠能、氣候教育、防範災害的韌性建設;企業要採用綠色供應鏈、揭露氣候風險、創新低碳技術;我們個人也要減少碳足跡、支持永續產品、參與氣候倡議。
馬太鞍溪潰堤與氣候暖化的共同教訓是,災難並非完全不可預防,而是我們「知而不行」,選擇了忽視、延遲或低估。這場災難是一聲警鐘,提醒我們必須在暖化的浪潮中,找到新的存在方式。唯有如此,馬太鞍溪的災難才能不只是悲劇的代名詞,而是轉化為永續行動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