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一體為民,中央與地方不宜相互掣肘

醒報編輯部 2025/09/24 14:38 點閱 3333 次

當今政壇的紛擾與爭議,無不指向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中央與地方應該如何攜手合作,真正為民服務。

從財政資源的分配,到兩岸交流的推動,再到學童營養午餐的經費補助,無不顯示出政府政治運作中權責不清、推諉卸責與政治算計的惡性循環。這不僅阻礙施政效率,更損害民眾福祉,長期下去只會降低政府的信任基礎,讓人民對民主制度失去耐性。

朝野抗爭 孩子遭殃

「苦不能苦孩子」一語,不僅是對營養午餐補助問題的控訴,更是對制度失衡的警鐘。營養午餐政策自2017年以來由中央主導,目的是推動國產標章可溯源的安全食材,確保學童飲食健康。如今中央突然宣告停發補助,說詞是「財源已釋出,地方可自行支應」,實則是將責任輕巧卸下,讓地方首長進退兩難,民眾也因無法分辨孰是孰非而陷入不安。

中央說「統籌分配稅款已增加」,但同時又大砍補助款項,變成地方既看不到實質財源,也承擔了政策推動的壓力。例如地方政府原依賴的一般性補助款遭刪除,改為「申請制」,不但程序繁複、標準模糊,也讓外界質疑其分配是否摻雜政治考量。如此制度,不但削弱了地方施政彈性,更製造一種「施捨式補助」的羞辱感。當制度本身無法落實公平,自然難以讓基層穩健推動公共政策。

拿基層開刀

政治上的對立不該拿孩子、拿基層建設開刀。從冷氣電費的爭議、捷運補助的臨時縮水,到教育、社福、路燈、教科書等補助一一被列入「可能被砍」的清單,人民看見的不是效率而是傲慢,不是同心而是內耗。即便綠營執政縣市亦受波及,證明此問題早已超越黨派對立,而是制度性傾斜所導致的結構性矛盾。

有些聲音試圖將矛頭轉向地方,指責其「未善用增加的財源」,但這樣的說法無異於「畫餅充飢」。即使統籌稅收表面增加,實際上若缺乏明確事權劃分與具體執行支援,地方政府便無法有效規劃、無從調配資源,只能疲於奔命、備受質疑。中央此時若不協助說明與協調,只會激化誤解,讓民眾誤以為是地方無能,而忽略真正的制度斷層。

層層卡關掣肘對方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政治邏輯滲透至地方行政事務,如「雙城論壇」的卡關現象,就連河岸治理、技職教育交流這類純屬地方事務的合作項目,也因中央行政審查與國安意識形態的干預而停滯不前。若連地方對外文化與技術交流都要層層過濾、步步為營,那地方政府還能有多少自主空間推動城市外交與在地發展?

從制度設計的角度看,中央與地方本應是分工合作的夥伴關係,而不是主僕階層的上下關係。當中央只想主導而不願承擔後果,地方只想獨立卻資源匱乏,這對民眾而言只是無止盡的政治口水與政策推諉。如孟子所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執政者若不能將人民利益置於黨派之前,只會讓政權本身失去正當性。

民主不應變形

台灣早已進入高度民主與資訊公開的時代,人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參與不斷上升,對政府施政的期望亦日益提高。此時此刻,中央與地方最需要的不是互相指責,而是坦誠合作,針對財政制度進行結構性改革,從法制面強化事權與財權對等的精神,讓制度真正體現公平與透明。只有當制度不再靠人情維繫,資源分配不再憑黨派決定,民主才不會變形,民眾才會真正有感。

中央的高度與地方的廣度,本應相輔相成。一個政府若不能讓縣市欣欣向榮,終究也無法使國家繁榮強大。政治無論再如何競爭,權力無論握得再緊,最終都應回歸為民造福的初心。台灣不能再讓行政資源成為政治鬥爭的籌碼,更不能讓地方建設為政黨意氣所犧牲。真正的良政善治,應當從「合作」開始。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