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衛福部長蔣丙煌宣布,未來3年內不調漲也不調降健保費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健保財務既行有餘力,應增加年長者整合照護、社區安寧照護等涵蓋面,或提高5大科醫療給付,改善醫護人員未獲合理報酬問...
台大決挺身而出,協助衛福部管理食安問題。衛福部長蔣丙煌26日與台大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就食安相關人才培育、風險評估、法規建置、檢驗技術、業者認證等進行合作,並開設跨系所課程,強化食品相關從業人員再教育訓...
針對教育部長吳思華擔憂,台灣10年後恐爆「流浪博士潮」,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認為,政府應廣設或擴大現有研究單位規模,鼓勵博士投入基礎研究,國內產業才有機會升級。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表示,博士必須開發跨領域...
早產已成為5歲以下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約72萬幼兒死於早產併發症。一項最新醫學研究分析,發現因早產而死亡的幼兒數,比其他單一傳染病而死亡的數目來得多。 最新研究顯示,嬰幼兒死於早產併發症的人數首...
睡眠不足不僅會打亂生理時鐘、破壞內分泌系統,更會阻礙記憶形成。美、德、荷等跨國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時,會影響大腦神經細胞運作,使「新記憶」無法形成。 【睡眠不足傷記憶】 睡...
全台每年有逾6千人罹患口腔癌,其中9成都是因為長期嚼檳榔。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指出,民眾常認為白灰、紅灰、荖花、荖葉等檳榔添加物,才是致癌主因,但其實「菁仔」本身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檳榔次鹼、檳榔素都...
青少年睡眠不足不只影響學習表現,還可能提高罹患各種慢性疾病風險。美國匹茲堡大學團隊發表於《睡眠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在週間的睡眠若不足,會引起體內慢性發炎,長期恐提高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更糟...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為防症狀加劇,應避免冬令進補。高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指出,類風濕關節炎並非免疫力不足所致,進補恐造成體內免疫系統功能更加混亂,反致發炎更嚴重。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
「買速食套餐、零食送玩具」將成絕響!衛福部食藥署公告,2016年起,炸雞、可樂、糖果等食品業者,不得用玩具做為促銷手段吸引兒童購買。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直言,新制草案早已公布,卻要等到後年才實施...
戒酒或許沒有想像中困難!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團隊發表於《預防慢性疾病》期刊的調查顯示,9成飲酒過量者,都尚未達到「酒精成癮」的地步,也就是只要「把持得住」,不需要藥物及心理治療,也能成功減少飲酒量。 1...
只要雇傭雙方清楚了解彼此關係,即便相處並不融洽,員工積極度也不會打折扣。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團隊發表於《美國管理學會期刊》的研究指出,雇主與員工常會有1方「自我感覺良好」,以致誤認雙方相處融洽,對工作效率往...
常在冬天消夜時段大啖薑母鴨、羊肉爐等美食,小心下半身肥胖及高血壓上身。減肥醫師劉伯恩指出,冬令進補湯頭普遍過鹹,腎臟代謝鈉的速率趕不上攝取量,易導致「排水不良」而水腫,若又有血脂偏高等問題,易形成下肢肥胖...
跑1圈就捐1百元!頂著28度艷陽,來自全台75個國小田徑隊伍,與金鐘影后鍾欣凌、歌姬A-Lin及義大犀牛教練曹竣崵,一同跑操場暖身。這項結合公益與推廣運動的「2014臺北富邦馬拉松-國小校際盃接力賽暨名人...
男人就是抗拒不了穿高跟鞋的女人!法國南布列塔尼大學團隊發表於《性行為檔案》期刊的研究發現,男性遇上穿著高跟鞋的女性時,會變得比較樂於助人。 由南布列塔尼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暢銷書《消費心理好好玩》作...
讓老菸槍交替嗅聞腐魚、臭蛋與菸味,或有助戒菸,但請記得務必在晚上睡覺時進行。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團隊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讓吸菸者在睡眠過程中接受腐臭味及菸味不斷交替出現的「嗅覺訓練」,有效減少...
地溝油、回收油、飼料油吃多了,究竟會不會導致洗腎?高醫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銘指出,目前無法證明國人到底「吃多久、吃多少」,但即便黑心油通過檢驗或僅含微量重金屬及有害化學物,長期累積在體內,勢必損害腎功能。...
常便秘者若出現異常腹痛及發燒狀況,小心是大腸「憩室」發炎作怪。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指出,憩室多伴隨年齡老化發生,若排便不暢、糞便卡進憩室,易引起發炎。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文?表示,憩...
目前正仰賴「葉克膜」維持生命的「馬凡氏症」小女孩「樂樂」引發國內關注,美國最新研究則顯示,過去治療藥物有限的馬凡氏症,或可透過降血壓藥物防止患者主動脈持續擴張、剝離而致命。 美國國衛院、華盛頓大學及...
「如果我的心臟不跳了,我會想念你們的。」3歲女童「樂樂」陷入昏迷前,如此告訴家人。樂樂是「馬凡氏症」患者,正在台大兒童醫院加護病房中為生存奮戰。罕見疾病基金會建議,衛福部國健署應將馬凡氏症納入罕病項目,讓...
老人家這裡痛、那也痛,卻老是檢查不出病因,可要小心憂鬱症已上身。台大老年部兼任主治醫師劉介修指出,年長者心情不佳時往往不會明講,而以身體不適來表達,若患者同時出現3個以上身體部位不舒服,就需特別注意情緒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