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科學園區出口的 可能是淘空的風險

醒報編輯部 2025/10/06 15:01 點閱 479 次

美國要求台灣將自身的產業聚落經驗輸出到美國,打造「台灣模式」的「類科學園區」,一時之間,成為政壇與社會熱議的焦點。這項構想表面上是一種全球布局的延伸,但更深層的問題卻關係到台灣產業的根本安全、經濟自主與未來定位。一如莊子所言「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若無保有本源的安定,外在再多光彩也只是虛浮。

產業聚落難複製

這並不是單純的出口商品或技術,而是輸出整體制度與產業聚落的思維模式。台灣科學園區之所以成功,不僅在於科技硬體或產業鏈的緊密組合,更在於幾十年來政策設計、文化特質、地緣條件與產業演化的結晶。

當年的新竹科學園區能夠成功,有賴冷戰格局下美方技術轉移的契機,有賴國內集中式的治理體制,有賴台灣地理小而密集的供應鏈網路,更有賴長期耕耘的人才儲備。這樣的背景能否被複製,值得再三推敲。

比起模式的外銷,真正讓人擔心的是「根」是否會因此被拔起。當「類科學園區」於美國萌芽,所需的不是單純的投資,而是一整條供應鏈與核心技術的人才輸出。台灣本土高階人才原已短缺,若未來逐步傾斜向海外布局,本地的研發能量與製造實力是否會因此鬆動?

美方期待的是「你來投資、我來掌握」,而非「你來領導、我來跟隨」。在這樣的合作框架中,若缺乏對等治理與產權保障,台灣是否正一步步走向自我邊緣化?

兩地有結構性差異

更現實的挑戰是結構性差異的落差,美國聯邦與州政府分權制度複雜,水電土地的取得不若台灣集中便利,加上法規繁瑣與政局不定,台灣企業若在異地貿然落腳,很可能面對成本激增、效率下滑的困境。對於講求速度與精密的高科技業來說,這些障礙是結構性的,不是靠政府保證就能抹平。

支持者認為分享成功經驗不會削弱自己,反能擴大影響力,如矽谷即是全球仿效的對象。誠然影響力的擴展是一種戰略資產,科技外交也能爭取更多話語權,但這樣的輸出不該以犧牲本土基礎為代價。矽谷雖為全球仿效,卻從未將根本交出,美國也未曾要求其核心搬遷他國。當我們把「竹科經驗」裝進外交禮盒寄出時,也應思考裡頭是否包裹了我們未來的競爭力與國家資本。

加劇產業空洞化

這樣的擴張將削弱我國投資與出口動能,加劇產業空洞化。尤其在傳統產業本已疲弱,若科技業也逐步外移,將進一步衝擊就業與經濟結構的均衡發展。即使表面數據樂觀,背後的風險卻悄然累積。對於一個依賴外貿與產業鏈聚落維生的經濟體來說,這是不得不謹慎的賭注。

最該警惕的,是以「名詞遊戲」遮蔽現實風險。所謂「台灣模式園區」、「民主供應鏈」、「全球布局」等新創詞彙,不該成為避談本質問題的包裝紙。當這些名詞一再翻新,我們該問的不是它們多動聽,而是它們是否穩妥、務實、符合國家利益。華而不實的論述,無法掩飾潛在的結構轉移與主體削弱。

應輸出經驗而非根基

歷史多次證明,一國若不慎將關鍵技術與制度核心外移,短期也許得利,但長遠則風險重重。如同瑞士堅持「瑞士刀不能在美國生產」,不僅是品質的堅持,更是品牌與文化根基的守護。當我們談「台灣模式」時,不該只是輸出一套制度流程,更應是對本土核心價值與產業自主的再確認。

真誠的合作建立在互信與對等之上,而非單方面的配合與輸出。台灣若真要在全球供應鏈中擁有話語權,應堅守本土根基,強化自主研發與制度韌性。與其一廂情願地打造類園區,不如深耕本地、立足亞洲、串聯國際。唯有如此,才能在風起雲湧的國際局勢中不被輕易動搖。

孔子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今日之台灣,更應懂得守住「本」,審慎擘畫,拒絕輕率外移,以實質實力換取真正的國際尊重。輸出「經驗」無可厚非,但若不慎連根拔起,將動搖國本,不可不慎。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