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AI科技泡沫風險急遽升高(李沃牆)

李沃牆 /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2025/10/20 13:53 點閱 192 次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革命不僅重塑產業生態,更在資本市場掀起前所未有的熱潮。自2023年以來,AI概念股的狂飆似乎證明了「科技改變世界」的信念。隨著全球AI巨頭市值一再創新高、投資人情緒高漲,泡沫化的風險正以驚人的速度累積。

如今,市場對AI股票是否正步入「網路泡沫2.0」的疑慮甚囂塵上。金融時報評論也指出,全球經濟最大的風險不在關稅,而AI科技泡沫化,確實值得深思。

估值過高泡沫變大

有道是,歷史總是高度相似。根據美銀最新調查,AI股票泡沫已成為全球基金經理人最為擔憂的尾端風險之一。從數據來看,自2023年3月迄今,美股「七巨頭」(如NVIDIA、Apple、Microsoft、Amazon、Meta、Alphabet、Tesla)漲幅高達225%,平均本益比達到39倍。這樣的估值水準,幾乎重現了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前的情景。

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定義為股市總市值相對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倍數。若超過120%,則意味著股市可能出現高估或泡沫風險。根據《CNBC》統計,美股總市值已達美國GDP的217%,不僅創下歷史新高,更是史上首次突破200%的臨界線。這意味AI熱潮帶動的估值膨脹讓投資情緒高漲,若經濟成長放緩或AI獲利能力未如預期,市場可能面臨快速向下修正。

市值集中AI巨頭

泡沫不僅來自估值過高,更來自產業結構性失衡。巴克萊銀行的報告指出,美股的「集中度風險」正在急速上升。標普500指數中前十大企業的市值占比,已從長期中位數20%暴增至40.9%,創歷史新高。這說明美股的漲勢泰半倚賴少數AI巨頭的表現,一旦的獲利增速放緩、技術突破受阻或資金動能轉弱,整個市場的信心便可能迅速崩塌,形成骨牌效應。

觀察台股,以護國神山台積電為首的AI概念股同樣漲翻天。截至今年10月17日收盤統計,巴菲特指標約在290%至330% 範圍,高於前述的美股210%水準。台積電市值已逾37.6兆台幣,佔台股權重4成;若加上鴻海、台達電、聯發科等重量級權值股,恐逾5成,集中度相較美股,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AI現實與泡沫並存

持平而論,AI技術的落地需要時間、資料、運算力與應用場景的成熟,並非一蹴可幾。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近期指出:「AI投資正形成產業性泡沫,但AI本身是真實的,並將改變每個產業。」這句話道出了現今市場的矛盾,即AI的長期價值毋庸置疑,但短期的投資狂熱卻正在扭曲其真正的發展節奏。

2000年網路泡沫的破滅,源於市場對「科技將改變一切」的盲目信仰。許多公司當年並無實際營收或盈利能力,但股價仍節節攀升,最終泡沫破滅。雖然AI技術確實具有突破性,但企業能否有效轉化為穩定利潤,仍需經過市場檢驗。尤其,今日金融工具更多元,琳琅滿目的ETF、期權及槓桿型AI基金等投資產品放大了市場規模與波動風險,一旦資金撤出,跌勢可能比當年更為猛烈。

筆者以為,針對資本市場AI科技股過熱現象,金融監管單位可強化資訊揭露,藉供企業與投資人參考。而企業應審慎投資AI,兼顧商業可持續性與成本效益,避免因盲目擴張資本支出而徒增財務壓力。如此一來,才能避免重蹈網路泡沫的覆轍,讓AI的力量真正轉化為長遠而穩健的經濟成長動能。投資人亦應分散資產配置,勿將資金過度集中於少數AI巨頭,以降低波動風險。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