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在安聯集團2025年最新公布的《全球財富報告》中名列全球第五、亞洲第二,人均金融資產淨值高達16萬7,530歐元 (大概新台幣600萬元)。然而,這份排名所揭示的並非全民共享的繁榮,而是資產膨脹下的統計幻象。
誰撐起「全球第五」光環?
根據報告,台灣家庭金融資產年增率達11.9%,其中證券類資產成長最為顯著,反映出股市與ETF投資的熱潮。存款與證券分別占家戶資產的35%與34%,顯示資產膨脹主要來自金融市場的活絡。
然而,這樣的成長並非全民共享,而是集中在已擁有資本、能夠長期投資的中高資產族群。
台灣的財富分配極度不均,根據主計總處資料,最富有的20%家庭掌握全國逾八成財富,而最貧窮的20%僅占不到1%。這種極端集中使得「人均」財富成為一種統計幻象,掩蓋了多數人生活困境。
年輕世代無法累積未來
對年輕人而言,這份報告更像是一種嘲諷。高房價、高物價、低薪資構成了台灣年輕世代的三重枷鎖,使他們在統計上被「平均」成富有的一員,實則在現實中陷入資產剝奪的困境。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5年台北市平均房價已突破每坪百萬元,新北市也逼近七十萬,遠遠超出一般年輕人可負擔的範圍。
即使政府推出青年購屋貸款、租金補貼等政策,仍無法改變房市結構性不公的現況。年輕人不僅難以進入房市,更因租屋市場缺乏保障而面臨居住不穩定的風險。台灣的勞動市場亦未能提供穩定的薪資成長與職涯發展機會,許多年輕人陷入低薪、過勞、無法儲蓄的惡性循環。
富裕排名掩蓋的社會裂痕
政府與媒體常以「人均GDP」、「人均財富」作為施政成果的宣傳工具,卻忽略了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與世代不公。當台灣被列為全球第五富有國家,卻同時有超過六成青年表示「買不起房」、「看不到未來」。更令人憂心的是,政府在面對這種結構性問題時,往往以短期補貼、青年貸款作為回應,卻未觸及根本的稅制改革、資產重分配、勞動保障等核心議題。
台灣的稅制偏向資產持有者,資本利得稅薄弱,房地產持有成本低廉,使得資產階級得以世襲財富,而年輕人則被迫在租屋、兼職、低薪中掙扎。教育制度與就業市場亦未能有效銜接,導致高學歷者仍面臨就業不穩與薪資停滯。這些制度性障礙,使得年輕人即使努力不懈,也難以翻轉命運,更無法分享所謂的「國家富裕」。
公平才能真正富有
台灣的財富排名應成為反思的起點,而非自我陶醉的終點。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富有」的意義:不是少數人資產暴漲,而是多數人生活有保障、世代有希望。真正的富有,不是統計數字的堆疊,而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尊嚴生活的可能。
台灣若要真正成為富裕社會,必須從制度改革著手。強化資本利得稅與房地產持有稅,抑制炒作與資產集中;推動青年基本資產保障政策,如公共住宅、創業基金、勞動保障;建立跨世代財富重分配機制,讓年輕人不再被排除在資產累積之外;改革教育與就業制度,提升年輕人競爭力與薪資水平。當我們讓年輕人有未來,台灣才有可能成為真正富有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