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已是全球性的概念趨勢!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22日在2017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中表示,「為了執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達到消除貧窮、創造經濟成長、保護生態等目標,需要社會跨領域一起合...
為防止秋冬季空氣品質惡化,環保署空保處全面備戰。針對中央氣象局預報106年秋冬季雨量偏少、溫度偏暖,該氣象條件將影響空氣品質,行政院環保署空保處長蔡鴻德表示,已推動14+N空氣污染防制等策略,降低基礎污染...
可愛的美國貂最近被歐盟列入風險物種黑名單!歐盟3日將5種生物列為環境潛在風險物種,未來將開始進行監測,以免破壞歐洲的生態系統。歐洲與中亞鳥類生活研究中心研究員卡波納拉斯表示,歐盟的生物名冊針對已知的外來物...
行政院環保署1日在信義區香堤大道廣場舉辦「無痛減塑創意市集」活動。環保署長李應元致詞時表示,「減肥塑身會痛,『減塑』卻無痛。」以巧妙的雙關語呼應整場活動的環保宗旨。透過簡單的問答和小禮物吸引孩子們一起複誦...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非在觀塘不可?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28日受訪時指出,「中油早期在決定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時,把台北港、台中港的地理優勢降低,並把觀塘的地理優勢提高,恐是為了免去環評的麻煩。」中...
「政府將藻礁劃設成生物保護區,卻漠視中油的開發,恐是替財團解套。」來自桃園觀音鄉的中央院院士廖運範28日在記者會上批評。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觀塘工業區現已進入環差評估,但中油至今卻沒表示暫停觀塘工業...
「愛動物就不要製造海洋垃圾,好拯救海洋生物。」台北市長柯文哲3日出席環保活動,他坐在台下專心看著小朋友親手製作的繪本和影片,影片中,小朋友透過旁白配音,以樂高積木製作成垃圾、動物等造型,表達出動物們被迫接...
「重啟核四絕對不是政府和人民的選項。」民進黨立委陳歐珀22日「前瞻綠能加地熱,非核家園向前行」記者會中,呼籲政府應全力發展綠能,並要求前瞻計畫的綠能建設應納入地熱發電,全力加速往「非核家園」的目標邁進。 ...
隨著經濟發展,國內有將近2成的物種不敵人為開發與氣候變遷的威脅,正面臨生存危機!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與林務局合作,10日公布「受脅動物紅皮書」,盼能喚起官方與民間的保育意識。 ...
讓海洋廢棄物從「末端清理」前進到「前端管制」,環保署20日宣布將與國內環團通力合作,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致力於嚴查垃圾源頭、嚴訂長期海廢治理政策。環保署長李應元強調,每1分鐘就有一輛垃圾車的塑膠廢...
只要1滴水、3小時,就可以掌握環境污染源!環保署17日與中研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將針對各項環境議題如:金屬廢水、PM2.5等進行檢測技術的研發升級。環保署環檢所所長顏春蘭並指出,目前中研院研發成果最佳的是「...
農委會將於108年2月全面禁用劇毒農藥巴拉刈,台大公衛學院26日發表科學研究佐證,以政策禁用劇毒農藥確實可以降低自殺死亡率。台大行社所助理教授張書森說,禁用劇毒農藥並不會影響到主要作物的產量,農委會只要加...
針對總統蔡英文24日出席「『看見齊柏林』紀念展」時說,政府已開始研擬「全國國土計畫」,希望讓敏感或遭受破壞的土地休養生息,但受訪學者蔡龍珆25日回應說,在前瞻計畫中國土復育的順位應優於軌道建設,才比較實在...
過去幾乎抓不到的「含氯有機溶劑」排放兇手,今後將無所遁形!環保署與工研院合作建置「同位素分析技術」,可以準確從某污染區域中的數名嫌疑犯抓出真正犯案人,避免牽連無辜者。環保署20日表示,該技術更重要的是可協...
海洋垃圾引發的生態鏈危機日益受到關注,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葉俊宏31日在記者會中表示,陸域廢棄物回收要先做好,才能減少流入海洋的垃圾量,環保署將會從陸地、海灘到海面都擬定完善垃圾處理策略,包括強化限塑政策、成...
為了幫助海洋垃圾減量,還給海洋生物安全乾淨的家,環保署首度號召全台19個臨海縣市總動員,於6月4日辦理全國性淨海活動,3大活動主軸包括海底垃圾清除、出動環保艦隊與海洋環境教育。 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葉俊...
鎖定民間企業為第3波「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推廣對象,台北市環保局23日頒發感謝狀給予響應政策的民間企業,包括:太平洋崇光SOGO百貨、玉山金控等。環保局指出,希望以鼓勵、柔性宣導及輔導等方法,向企業宣...
全球暖化日益加劇,南極州冰蓋穩定度卻超乎外界預期。英國1份研究發現,即使過去身處在溫度比目前還要高出許多的時期,多數南極冰蓋都相當穩定。 科學家表示,這次發現可幫助外界更精準預測未來南極州會如何面對...
港口進出頻繁的貨輪,恐是海底生物的夢魘。英國1所大學研究發現,棲息在貨輪通行區域附近的海豹,會因為貨輪發出的聲音造成聽力短暫喪失。研究人員指出,這次研究顯示人類的行為確實會替動物帶來間接的傷害。 據...
大陸北京近日出現號稱「黑風暴」的重量級沙塵暴,民眾擔心是否會影響到台灣。環保署4日宣布,將結合中央氣象局的技術資源因應,其中一項為發展衛星資料對環境監測的應用,將加強東亞霾害、大陸沙塵等境外事件的即時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