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入侵台海 海洋毒物已入肚

楊蕓 2018/01/16 12:49 點閱 104476 次
海洋塑膠垃圾問題嚴重,綠色和平組織針對基隆、高屏沿海打撈,證實許多小於0.5公分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海洋塑膠垃圾問題嚴重,綠色和平組織針對基隆、高屏沿海打撈,證實許多小於0.5公分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台灣海域遍佈微塑膠垃圾!綠色和平組織針對基隆、高屏沿海打撈,證實許多小於0.5公分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並以製作容器的原料硬質塑膠及塑膠袋佔大宗,「以奧運標準泳池體積2500公噸換算,相當於一個比賽泳池就含有78萬8千個微塑膠。」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專案主任顏寧憂心,微塑膠吸附海洋毒物後,會經由食物鏈轉移,最後恐都被人們吃下肚。

「進一步將這些微塑膠依外觀、質地分類,發現硬質塑膠和塑膠片占比最高,佔總量8成以上。」顏寧指出,硬質塑膠的種類多元,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等,是生活中常見食品包裝容器、餐具的主要材料;塑膠片則多是塑膠袋經紫外線照射、風浪等碎化後產生的細小片狀物,且體積越細小,在海洋中數量越多。

綠色和平組織還發現,微塑膠數量與浮微生物數量成正相關,也就是說,這些散落在海上的微塑膠容易與浮游生物聚集,由於浮游生物與微塑膠都不具游行能力,且兩者的體積、重量相似,會隨著季風、洋流匯集,「這些微塑膠在海上不斷地吸附環境有毒物質,被人們常食用的魚類、貝類、蝦和生蠔等海洋生物與浮游生物一同誤食的機率大幅增加,最後再透過食物鏈轉移,被人們吃下肚。」

「觀察海灘上的垃圾前5名,包括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及手搖飲料杯,與打撈到微塑膠種類相似度高,」可見民眾生活常用的塑膠製品,就是海洋塑化的原凶,更直接衝擊食安與海洋生態系統。顏寧呼籲,民眾從日常生活中改變使用習慣,慢慢減少對塑膠製品的依賴。

由於臺灣目前尚未有海洋微塑膠分布的相關研究調查,綠色和平除計劃陸續增加其它點位打撈,逐步補齊臺灣所有海域微塑膠污染數據資料外,協助打撈工作的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郭芙也建議,政府應設置線上臺灣海域微塑膠分布資訊,讓公民、科學家、專家都可以共同監測與督促政府改善塑化污染,並加速建置完整資料數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