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資深撰述邱慕天雅加達分析報導】印尼人口龐大(2億5000萬)、基礎建設不足,或可透過雲端科技治理,收四兩撥千斤之效。每年網路使用者成長率以120%等比級數增長,中產階級的消費力不容小覷;然而,缺乏完善的金流體系,始終是印尼電子商務的難題。
筆者行走雅加達、萬丹、西爪哇等地,都是根據新加坡智庫ACI縱評為在總體經濟、政府治理、金融商業條件的印尼前幾名開發的區域。然而這些指標地區的消費仍大量仰賴線下支付、不開立發票收據的民間交易佔據生活大宗。人們亦不喜歡使用銀行或是信用卡,而且這還是一個正在漲潮的趨勢。
轉向傳統紙幣支付
根據《路透社》今年5月底報導,隨著雅加達的「印尼信用卡協會」(AKKI)當局祭出信用卡金流追蹤機制,以利課稅和打擊洗錢之後,民間紙幣支付更有大規模的回潮趨勢。
AKKI統計,印尼的信用卡發卡量在2012年就突破了1500萬張,然而使用者平均一人有3張卡,也就是500萬持卡人只佔了印尼總人口的2%。然而2013年起,印尼央行祭出新規,提高了信用卡申請限制。規定年滿21歲,且月薪300萬至1000萬盾(約合7千至2萬4台幣) )的民眾只能擁有兩張卡,月收1000萬盾以上的民眾也最多只能持有三張卡,信用卡額度加總還必須是月薪的3倍之內。
此後,印尼的信用卡發行受到頗多限制,儘管有今年韓商樂天想要進軍當地卡市的消息傳出,但在現行政令下也是窒礙重重──2015年印尼央行新規更要求前述「月薪300萬至1000萬盾」階級的民眾,必須把卡剪到剩下一張。這讓2014時流通總量約為1580萬張的信用卡,瞬間被砍去45萬張。
信用卡金流趨緩
重重限制下,印尼的信用卡金流已經趨緩。2016年4月的印尼的刷卡交易總額比2015年同期,不增反減了4%。信用卡發卡量增幅也從2008年至2013年平均每年12%的增幅,降到此後的5%左右。
《電子商務網》引述數位媒體公司「有效評量」(Effective Measure)業務發展經理穆利雅迪(Robin Muliady)的觀察指出,
「印尼是東南亞國家中對線上交易最缺乏信任度的國家。由於層出不窮的盜刷、資料外洩等事件,讓印尼消費者對電子金流望之卻步。」
線上交易的不發達,自然使得「平台比價」的動作缺席於消費者抉擇環節。聰明消費極度仰賴在地知識。由於不透明,即使在同一地域間,服務業及貨物的物價水平亦可出現極大差距。外地人被以在地消費水準3-10倍價格海削之事所在多有。
同時因為印尼盾幣值太低、與外幣對匯的匯差損失甚鉅,卡死金融部門的活力。這表示該貨幣並不穩、幣別在國際流通及接受度皆低。例如欲在台灣金融單位兌換印尼盾現鈔,目前只有台北總統府旁的台銀總行願意收放。
發展市場落差極大
《數位時代》報導引述在印尼打拚4年的Celtic執行長曾政國精闢地指出,到印尼發展電商有兩大挑戰:
一、印尼匯率變動極快,前後兩個月的匯率起伏可達10-20%。高利潤的商品才適合進入印尼,毛利低的產品進不去這個市場。
二、物流很貴,它是狹長的千島之國,東到西坐飛機要六小時,境內運費比國外還貴,一公斤運費要台幣450-500元運費。
他一方面總結「印尼變化太多,是不好進的市場」,另外也建議台商到印尼,「要把戰線拉長,找出公司最強的人、適應力最強的人,學會如何落地,不然沒辦法活下去。」
日前十分轟動的,台灣投資人不熟當地市場,遭到印尼千禧集團侵吞新台幣52億元的「千禧自救會」事件,也說明急功近利涉入東南亞金融惡水,自是凶多吉少。
新南向亟須克服
這些需要在印尼拉長戰線鋪設的服務,可能包括筆者上文所說的電子路況服務──在順利建立消費者對電子金流的信心與習慣之前,它可能長期得以免費形式搭載廣告的方式讓消費者使用;以及在印尼政府控制信用卡、人民對銀行不信任,但卻連窮鄉僻壤都愛用手機的情況下(目前印尼有2億多個手機用戶,而銀行用戶只有4600萬人),中國支付寶、微信錢包這類的創新金流方式,有沒有可能在當地出現呢?
近來傳出金管會報告,我12家台資銀行、金控赴東協五國(越、柬、菲、緬、星)申設20家銀行分行卻全遭當地政府擱置、刁難,23日刊出的《蘋果》新聞透過銀行主管分析也作出3點反省:
一、台資銀行只愛一窩蜂在大城市設行,如越南就挑河內、胡志明市等等,但當地政府卻期待外資銀行下到二線以下城市幫忙發展,或收購壞債金融機構,起死回生。
二、台資國銀一窩蜂設點之餘,一同「以量制價」向當地國砍價的風氣,叫作東的東南亞政府不敢領教我們這些客人。
三、對國家貢獻度不夠。台資銀行不受南向國青睞,也因我國南向發展目前空有口號,但實質開發資金挹注,卻遠不如中資、日資、韓資,讓該國有感。
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有一個「不空心」的南向辦,就在地文化知識基礎上,協調整合我們擁有的科技與創新人才,把台灣的服務做到好、做到能和當地人彼此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