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茉莉花革命》的結果不盡然帶來阿拉伯國家民主的春天,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依然頒給突尼西亞的四方集團,以彰顯工運在民主化運動中扮演關鍵角色。諾貝爾委員會說明獲獎原因表示,四方集團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後,「...
描述二戰歷史的白俄羅斯散文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ksijevitj),8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桂冠。諾貝爾委員會在宣布得獎者時指出,曾任記者的亞歷塞維奇得獎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記錄了...
以巴衝突數週內緊張情勢急劇升溫,以色列1日不僅有2名平民遭射殺,7日更分別發生4起攻擊事件,不僅引起美國白宮關注,以國總理納坦雅胡7日也出面呼籲人民團結、提高警覺,「共同度過這波恐怖攻擊的浪潮」。 ...
印度對尼泊爾禁運已使尼泊爾陷入燃料危機,自然森林資源因木柴需求暴增而遭殃。尼泊爾9月20日通過新憲法,將全國劃成七省份,但由於南邊印度裔的少數民族希望「獨立成邦」的訴求被忽視,使得印度下令封鎖尼泊爾,禁止...
「雷諾瓦爛透了!」為了「美學正義」,一群快閃族5日到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外抗議,批評雷諾瓦的作品過度甜美且與現實脫節,要求美術館撤下這名法國印象派大師的畫作,以免「傷害孩童眼睛」。但美學評論家史密卻認為,抗議...
涵括亞太12國的TPP協定日前終於達到初步共識,美國媒體紛紛以「歐巴馬再添政績」肯定報導,同一時間,藥品及製造業等可能受到衝擊的產業也展開反彈。由於此一協定還得經過國會同意才生效,在國會90天猶豫期中,此...
全球知名家用機器人公司iRobot於10月6日對外公布獲得美國海軍海上作戰中心一只9600萬美元(約31億元台幣)的合約,提供MK1機器人的後勤服務,只是這些機器人不是用來掃地的。 一般大眾對iRo...
發現DNA的修復機制,諾貝爾化學獎7日公布,將大獎頒給瑞典學者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學者默德里奇(Paul Modrich)和桑卡(Aziz Sancar)3人。諾貝爾委員會指出,3人...
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信仰自由更受威脅?美國最新一項調查發現,有4成受訪民眾認為,美國國內信仰相較於10年前反而受限更多,其中又以基督徒感受最深,高達7成基督徒認為沒有改善只有退步。 巴納集團日前針...
俄羅斯最近積極升級核動力潛艇攻擊能力,並廣建飛彈基地,被北約視為極度威脅。俄羅斯國防部長6日對國營的「史普尼克」通訊社透露,將升級12艘現役核動力攻擊型潛艦武器系統,北約海軍最高將領佛格森則擔心俄重現「從...
向恐怖分子宣戰!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提請總理瓦爾註銷5名恐怖分子國籍。按法國法律規定,涉嫌違反國家基本利益的雙重國籍者可被除籍,法國公法專家寶林哲維指出,這屬於政府自由裁量權一部分。卡澤納夫受訪時也表示,...
廢棄排放,只是福斯大眾有問題嗎?美國一家專業研究機構指出,廠家所公布的車輛排汙與油耗數據,與實際行車誤差高達50%。這項驚人們指控已經引發多重辯論。 爆發柴油引擎廢氣排放「造假」的德國福斯大眾汽車,...
讓微中子研究更上層樓!諾貝爾物理學獎6日宣布,本屆獎落發現微中子振盪效應的日本學者梶田隆章及加拿大學者麥唐納。諾貝爾委員會指出,研究有助於提升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對學界有莫大貢獻。清大物理教授張敬民受訪時指...
「我不知道如果我飽受病痛折磨、幾乎痛苦得想死,我該怎麼辦,但至少我確定,這個法案會給予人慰藉。」曾經想成為一名神父的天主教徒,如今已是美國加州州長的傑瑞布朗表示,將「醫師協助自殺法案」入法,是他一生的宿願...
人造海浪越造越高!荷蘭科學家已打造出全球最高人工海浪製造機,一台要價3千萬美元,可以讓科學家瞭解包括海嘯在內等海洋對於人類或大自然的衝擊,同時也可幫助研究人員瞭解海浪的破壞力,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地海岸的保護...
「在減輕人類苦難上有著巨大貢獻!」來自愛爾蘭的康貝爾(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Omura)以及中國大陸的屠呦呦5日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研究瘧疾,...
即使貧窮線標準調高,終結世界貧窮仍然有望。世界銀行行長金鏞說,「我們將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可以終結貧窮的世代。」世界銀行宣布,2015年生活在貧窮線下的赤貧(extreme poverty)人數,相較於16年...
克里米亞即將出現全球首座水下教堂,目前教堂主體之一的十字架已安裝完畢,將在海底形成獨樹一格的明顯標的物。未來教堂除了是潛水人員的敬拜場所外,也將成為吸引各地觀光客新興景點。 本身是東正教神職人員與潛...
美國俄勒岡驚傳槍擊案,再次震驚國際社會,並引發槍枝管制討論。美國的槍枝管制到底有多寬鬆?《紐約時報》整理了近期槍擊案兇手取得槍枝的過程,發現多數的槍枝都是透過合法管道取得,顯示目前的管制仍漏洞百出。 ...
美奧勒岡州1日再傳槍擊案,通常較支持加強槍械管制的民主黨,在明年總統大選前是否願意對一直被視為「政治毒瘤」的槍枝問題表態,則引發社會關注。英國《衛報》3日以「國會對民意視而不見」為題指出,選民已逐漸轉向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