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只關心巴黎? 衛報:讀者是共犯

黃譯萱 2015/11/19 14:39 點閱 8404 次
黎巴嫩貝魯特剛好在巴黎恐攻的同一天發生爆炸案,得到的關注程度卻不如巴黎。(photo by YouTube網路截圖)
黎巴嫩貝魯特剛好在巴黎恐攻的同一天發生爆炸案,得到的關注程度卻不如巴黎。(photo by YouTube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黃譯萱綜合報導】西媒只關心巴黎,卻不關心貝魯特?《衛報》18日有篇社論反對這個說法指出,新聞是否受關注會受到「與讀者的相關程度」、「事件不尋常程度」等因素影響,不應只被簡化為「白人的死亡比較重要」。該文強調,一味指責他人不關心某些新聞毫無意義,讀者應反求諸己,因為「讀者也是共犯。」

遭批人命不等值

巴黎在13日晚間發生連環恐怖攻擊事件,各國媒體無不以大篇幅報導,而黎巴嫩貝魯特也在前一天發生恐攻,造成40多人死亡,上百人受傷,但卻未得到同等關注,西方媒體《CNN》、《BBC》等、包括社群媒體臉書都因此挨批。

批評者抨擊,兩起爆炸案受媒體懸殊的關注度,是因為「白人的死亡才重要」、「人命不等值」等。對此,倫敦的蘇丹裔作家妮新‧納莉18日在《衛報》撰文反對這個說法,她指出,兩起恐怖攻擊受到不同程度關心的原因,受到閱聽人習性與傳媒本質等複雜因素影響。

納莉指出,事實上各大媒體在12日都曾大幅報導貝魯特的爆炸案,但點閱率卻不如巴黎事件,「媒體確實是偏頗的,但讀者也是共犯。」「我們都相信人命是等值的,但在人性上卻不是如此,」納莉表示,一個人的關心總有上限,而選擇先關注什麼新聞,總會從自己較熟悉的主題、較切身的報導出發。

不過,納莉也承認,媒體報導巴黎事件的篇幅確實較貝魯特多出許多,「這是受到新聞本質的影響,越不尋常的事情就越容易躍上大版面,而事實上發生在巴黎的爆炸案實在比中東的少太多。」

不尋常度是關鍵

「巴黎的報導較多,並不是事件發生在白人為主的國家。」納莉舉例,美國的槍擊案因為太頻繁,通常也不會得到同等矚目,而同樣發生在肯亞的奈洛比購物中心襲擊事件和1980年大屠殺,前者因為較後者更難預料,也較受關注。

此外,納莉也認為,即便西方媒體確實有較廣大的資源與文化霸權,但從自身文化觀點、以較大的篇幅報導西方事件,是「他們的權利」,就像《半島電視台》代表阿語世界的觀點一樣,是很自然的現象。

「指責他人『不關心』並沒有意義,」納莉強調,重要的是不論媒體或讀者都應反求諸己,嘗試關心自己舒適圈以外的事件、報導更正面、讓受害者能感到溫暖的新聞,「一味指責他人觀點上的歧異,只會破壞我們一直呼籲的互相諒解與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