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瘧疾後,「體味」竟會改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及美國賓州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的研究發現,瘧原蟲會改變宿主的體味,吸引瘧蚊叮咬,以利瘧原蟲散播。研究團隊目前已在非洲啟動大規模人體...
預防兒童中毒,比急救或治療更重要。毒藥物防治發展基金會與北榮毒藥物諮詢中心30日共同推出《柏柏的冒險》動畫,介紹6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口服、吸入及皮膚、黏膜接觸等中毒狀況,並提供家長多項日常預防措施。 ...
「高品質醫療技術及合理收費,搭配多元飲食文化及古物收藏,是台灣發展國際醫療的優勢。」美國醫療旅遊協會總裁史黛芬諾日前出席「2014亞太地區醫療旅遊會議」時表示,面對全球化的經濟競爭,沒有國界且經濟效益很高...
國內癌症放射治療「跨國合作」再添一樁。日本兵庫縣立「粒子線醫療中心」代表30日來台,與台北醫學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北醫校長閻雲表示,雙方的合作除將轉介北醫、萬芳、雙和醫療體系癌症患者赴日就醫外,也將陸續派...
「未來癌症放射治療方式,將從光子轉移至質子及重粒子。」日本兵庫縣立「粒子線醫療中心」院長不破信和在30日與北醫簽署合作備忘錄時大膽預測,質子與重粒子等粒子線技術對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較低,已成放療趨勢。...
糖尿病患者不僅能以針劑補充胰島素,還能採吸入型胰島素控制血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4億3千7百萬名糖尿病患者,台灣也有約170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90至95%屬於第2型,也就是患者雖能分泌...
這真是「高齡產婦」的福音。美國波士頓大學團隊發表於臨床期刊《更年期》的研究,比對美國及丹麥等地區近500位女性的就醫紀錄後發現,33歲以後才生最後一胎的女性活到95歲的機率,是29歲以前就生最後一胎女性的...
研究發現,人們「企圖」傷害的,都是身邊關係最親密的人。美國喬治亞校務大學(GRU)團隊日前發表於《最新心理科學指南》期刊的研究指出,比起陌生人,人們更傾向「故意」傷害父母、手足、伴侶、朋友等親密夥伴,且依...
「每年國內平均約誕生300多個重度聽損新生兒,大多數都是先天造成,很難在產檢時發現。」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景松表示,聽損問題應及早發現與治療,首先重建聽損兒的聽力,接著進行口語教學。 衛...
為醫療產業是否應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問題,民團多次表示反對,衛福部也不斷澄清外界疑慮,雙方陷入各說各話的窘境。民團26日一度衝進「亞太國際醫療會議」場內抗議,某前衛福部幕僚表示,政府只提醫療專區優點,民團則...
「如果非在自經區做國際醫療不可,就讓小規模的醫美等診所進駐就好。」前立委、成大法律系教授許忠信受訪時表示,小型私人醫療機構進駐自經區,雖然仍難避免醫界擔憂的「醫療商品化」問題,但對國內法規、醫護人員工作及...
「憨兒們的心智發展遲緩,但身體老化速度卻特別快,40歲就已有60歲的身體。」喜憨兒基金會執行董事蘇國禎表示,為了讓喜憨兒能夠維持身體機能,特別在26日喜憨兒基金會將滿20歲之際,啟用台北工坊暨健康中心,除...
民間醫療改革團體反對政府在自由經濟示範區設立醫療專區,抗議行動愈演愈烈。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26日出席「亞太地區國際醫療旅遊會議」,演講內容提及自經醫療專區,引起民團不滿,認為衛福部不思改善國內醫療體系,...
適度補充維他命雖然有益健康,但兒童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過量。 美國非營利組織「環境工作團體」(EWG)日前發表調查報告指出,包括早餐穀片或在台灣也相當受歡迎的穀類點心「能量棒」等兒童食品,多標榜添加「...
「一般常開玩笑說胸部較豐滿的女性不愛運動,只是沒想到因胸部困擾而逃避運動的比例這麼高。」英國普茲茅斯大學博士艾瑪柏奈特發表於《體能活動與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有5分之1的女性因感到胸部累贅而沒有養成運動、...
手指皮膚表面細菌分部的「菌相」,竟與智慧型手機螢幕上的菌落如出一轍。美國奧勒岡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線上期刊《PeerJ》的研究指出,「低頭族」每天平均觸碰手機螢幕達150次,在頻繁接觸下使手指上聚居的各種菌...
2013年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以及腎炎、腎病變與腎病症候群,與往年相仿。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占6...
保持身材除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外,也要注意腰圍身高比。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呂蕙如24日公布國小學童體位調查報告時指出,腰圍身高比能顯示脂肪是否囤積於腹部,國外研究已證實,7至9歲兒童若腰圍身高比大於0...
巴西聖保羅地區驗出小兒麻痺病毒,但世界衛生組織研判尚不致造成疾病流行。世衛組織在瑞士日內瓦時間23日發表聲明指出,在巴西南部聖保羅維拉科波斯國際機場3月時採集的汙水檢體中,證實有小兒麻痺病毒存在。在該國小...
研究顯示,禁食可降低糖尿病風險。根據美國科學家在今年糖尿病學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糖尿病高風險患者透過定期禁食,可達到分解體內的脂肪細胞,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美國猶他州山間心臟協會研究人員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