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只有產生特殊的腦部反應,才能達到股神華倫巴菲特「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的投資境界。美國研究顯示,在透過虛擬股市模擬股票資產價格泡沫化的實驗中發現,少數受試者大腦會釋出一種「警告訊息」,迫使他們在眾人瘋狂買進的階段下,反而賣出股票,因而能夠「倖免於難」。
美國加州及維吉尼亞理工團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巴菲特要投資人勇於逆向操作,但這很可能是一種天賦。加州理工行為經濟學大師柯林凱莫勒表示,參與虛擬股市的受試者大概分為2種典型,少數人在股價持續走高,多數人呈現「貪婪」狀態時,會主動售出股票。
但多數受試者則是前美國聯準會主席亞倫葛林斯潘口中「非理性繁榮」的始作俑者,這類受試者甚至在股價已出現崩解跡象時仍「照買不誤」,以致慘賠。
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分析受試者大腦運作狀況後發現,在買、賣股票當下,受試者腦部的「伏隔核」區域會特別活躍;加州理工訪問學者亞力克史密斯解釋,伏隔核功能與「回饋系統」有關,通常是覺得「有利可圖」才會買賣股票,因此會產生愉悅感,並傾向「再來一次」。多數人在伏隔核活躍同時,會近乎失去理性地不斷購進股票,但逆向操作者卻不會出現搶購行為。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將目標鎖定在逆向操作者大腦皮質的「島葉」區;島葉會反映感官對某些外界刺激的厭惡,例如受驚嚇、聞到惡臭,或遭排擠及不公平對待,被認為是人類「避免危險」的本能之一。
凱莫勒指出,逆向操作者在股市持續上揚、卻仍決定賣出股票前,島葉會特別活躍,這並非「未卜先知」或悲觀性格「看衰」股價使然,而很可能是一種大腦自動產生的「警訊」。
維吉尼亞理工人類神經影像學實驗室主持人里德蒙泰格認為,這個發自大腦的警訊,是讓逆向操作者受「團體迷思」影響程度較低的關鍵;他解釋,團體在決策過程中,多數成員會傾向避免提出歧見,卻可能導致團體做出不合理的決定,就類似「非理性繁榮」發生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