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可變成天菜!」、「買課的話能摸一下嗎?」健身課程攻防花招多!教練彭玟瑋受訪時說,「運動沒有捷徑」,民眾應該訂好健身的目標,並討論時程與強度,才不會因為漂亮的話術就買課程。此外,有不具名健身教練坦言...
全台0到3歲兒童都有專屬醫師!衛福部長薛瑞元9日於記者會表示,109年起試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滿足0到3歲的幼兒照護需求,今年擴大於全台推行。國衛院兒研中心執秘陳美惠表示,父母可至衛福部官網主動加...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不易,病友要積極與醫生溝通治療方式與時間!台灣皮膚科醫學會4日舉行記者會,醫生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容易反覆發作,特別是以青少年為大宗,需要儘早接受正規治療。學會推出「醫病共享決策」工具,透過...
肝炎患者仍受苦中!民進黨立委吳玉琴2日指出,雖然C肝口服藥物已有健保給付,但台灣仍有近200萬名B肝帶原者,盼未來能透過醫療發的進步找到痊癒方法。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呼籲,政府應擴大辦理國家級的「病毒性...
再生醫療法規定太寬鬆,恐讓病人成為最新技術白老鼠!台灣醫療改革聯盟、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等人2日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刪除《再生醫療法》第9條第2與第3款法規。醫團指出,相關條文破壞我國長期以來人體...
肥胖除了自己用意志力減肥,也可以看醫生!在26日的肥胖衛教記者會上,醫生提醒民眾,肥胖有4種來源,包括飢餓大腦、情緒飢餓、飢餓腸道與代謝異常,民眾需要了解自己是哪種型態,才能有效減重。另外,醫師也呼籲說,...
「臺灣精準環境醫學聯盟」成立,盼從環境因子即早發現高危險病患!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24日表示,聯盟盼能整合各地區的監測調查結果,評估居民的健康風險。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則指出,癌症與環境因...
物聯網技術、人工智慧改造醫界!腦科學學者郭博昭23日於腎臟醫學會的演講會表示,物聯網醫材在家就能提供實時醫療監控,減少病患前往診所的時間與金錢。長庚醫院醫師鄭仕群表示,ChatGPT已能協助醫生產出初步的...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症狀遭輕忽,患者最後全身潰爛發炎,還有誘發器官衰竭的可能!皮膚科醫師黃毓惠20日表示,該病症不僅有皮膚症狀,還會造成發燒、疼痛等狀況,嚴重還會危及性命。皮膚科醫師陳俊賓呼籲,民眾如果出現膿...
3C產品不離身,我國乾眼症盛行達3成!基層醫師學會理事長潘志勤16日指出,乾眼症包括眼睛癢、有異物感,或對光線敏感等症狀,嚴重甚至會造成視力受損。醫師呼籲,為了防止乾眼症,民眾平時可以熱敷、定期眨眼等,清...
17日起,只剩醫療與長照機構強制要戴口罩,解封時程不受影響!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13日說,疫情持續處於低點,與連假前的狀況持平。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上週每日平均新增86例確診,並提供6個月至6歲的兒...
頭戴黑色帽、身穿深綠外套,棒球經典賽國手林子偉11日呼籲民眾要定期接種疫苗!他回想起之前在美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打球的狀況,很感謝美國朋友在比賽期間送吃的給他。在場醫生也提醒民眾,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需...
疫情宅在家影響幼童早期發育,但評估發展遲緩的量能卻亮起紅燈!民進黨立委何欣純10日召開記者會說,2022年全國通報逾3萬名疑似發展遲緩兒,但完成評估卻不到2萬人,呼籲加強經費挹注。對此,衛福部社家署組長簡...
猴痘疫情升溫,民眾可於10日起第二階段疫苗登記,因為不開放隨到隨打服務!截至6日為止,我國猴痘疫情共出現23例,大多數都是在近一個月來染疫。對此,疾管署10日下午2時起開放猴痘疫苗預約,民眾可自評「近半年...
癌症將有疫苗問世!新冠疫情期間,為了快速研發出疫苗,使mRNA技術取得長足的進步。莫德納醫學長柏頓說,因為mRNA能夠針對不同病毒進行「編碼」,所以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預計在2030年就能生出攻克癌症、自...
癌症細胞療法大突破,可用於實體腫瘤癌(乳癌、肺癌與大腸癌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附醫)院長周德陽6日宣布,他們研發的「CAR.BiTE-γδT免疫細胞治療」將於年底進入人體試驗。周德陽說,相較傳...
先天疾病影響孩童終生,把握新生兒出生後48小時的黃金篩檢時間!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徐瑞聲30日指出,許多父母為了保險核定,延後嬰兒篩檢黃金期,但政府已明訂生兒篩檢是不能影響寶寶的投保權,呼籲家長應及早為...
醫療再也不僅限於醫生與病患坐在診間一對一!醫用光電醫學會理事長胡倩婷26日於研討會表示,AI能協助醫療的效率與精準度,還能協助醫師與病患的溝通,所以醫療教育也應重新規劃,導入新科技。網紅七七老大也分享,醫...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無法進食、難以呼吸,健保放寬新藥給付的資格!小兒科醫師鐘育志21日於記者會指出,SMA患者常需要終生與鼻胃管、呼吸器為伍。台灣神經學會理事胡朝榮說,健保4月開始擴大SMA新藥...
免隔離新制取消視訊看診,恐增加診所的感染風險?衛福部長薛瑞元20日於接受聯訪時說,「這是必須冒的風險,但輕症風險可控制」。此外,本土新增5411例,較上週同期下降15.9%。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