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擔當、求全或求仁

施壽全 / 醫師 2025/03/27 13:12 點閱 1112 次
一般稱呼所謂有「擔當」者,常是上綱到強烈的使命感、過人的毅力與卓絕的骨氣,能不怕邪惡勢力威脅,阻却非法勾當,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網路截圖)
一般稱呼所謂有「擔當」者,常是上綱到強烈的使命感、過人的毅力與卓絕的骨氣,能不怕邪惡勢力威脅,阻却非法勾當,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網路截圖)

推動某項事工,如果能使所所有人都感到滿意,當然是最圓滿的結果。不過,這種狀況極為少見,牽涉同一事件的不同個人,常有立場與權益相衝突的情形,必須有部分的人願意退讓或遷就,所謂「委曲求全」,事工才能順利進行。

只能求仁得仁

不過,有些事工的處理,有時只有部分人妥協,其他人則堅持己見,情形就會陷入僵局。這時,若主事者覺得事工還是必須推動,便根據權責,排除萬難付諸實施,雖然不免引發一些批評,但自我反思,「求仁得仁」,無愧於心就夠了!
「求仁得仁」,犧牲有時比「委曲求全」還大,歷史上常有甚至到「捨命」程度的故事發生。以今世的價值觀看,「不計毀譽」的「求仁得仁」,也算難得了。

而能夠完成「求仁得仁」目標的人,往往是居於高位的要員或領導,他們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有「擔當」,而要有擔當,就會涉及能力與品格的問題。

「品格」的考驗

對於事況的取捨,如果關鍵是專業判斷,當然就有「能力」問題。然而,有時除能力外,或者未必與能力有關,只是職務上的責任,做決定還會牽涉到,究竟是基於公眾福祉或個人利益的考量,那就是對「品格」的考驗了。

對於品格,有許多的評斷標準,包括如「潔身自愛」、「高風亮節」、「清廉公正」等等。但無論如何形容,所謂「品格」,就是在一些規範上有所堅持,規範可能是法律上的,也可能是理性或道德上的,所以有人的「品格」容許法外開恩,有人卻六親不認。
一般稱呼所謂有「擔當」者,常是上綱到強烈的使命感、過人的毅力與卓絕的骨氣,能不怕邪惡勢力威脅,阻却非法勾當,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以智慧與愛心判斷

但「擔當」也有時須要衡諸整體情勢,若因為太過堅持原則,或容不得清白遭到一點汙衊,就強行碰撞,導致玉石俱焚,未必是最好的結果。

換個角度看,能力與品格都足堪「擔當」者,最適狀態應該是內心裝備智慧,對「求仁得仁」或「委曲求全」,何者才能維護公眾或絕大多數人的權益,能做出正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