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擬於4月調漲的民生電價,最終在9月19日的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拍板,自10月起平均電價調漲0.71%。此次調整主要針對民生用戶,估計影響超過1,400萬戶,至於產業電價則維持凍漲。
這次調價幅度則依據住宅用電級距設定,每月700度以下每度加0.1元(台幣,下同)、701至1,000度加0.2元、超過1,000度加0.4元,以4口之家月用700度計算,電費每月最多增加70元。而小商家700度以下每度加0.1元,701度以上不調整。
電價偏低調漲有理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2024發布的統計,2023年各國平均電價比較,台灣在32個受評國家中的住宅用電每度2.7351元(台幣,下同),排名第5低;而在亞洲國國家中排名第4低,電價介於泰國與南韓之間。這次調整後住宅電價平均2.89元,仍低於韓國的3.96元、日本的6.8元及新加坡的7.73元,凸顯台灣電價在區域間仍屬偏低。
坦然言,電價偏低,無法合理反映成本,的確是台電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台電報告指出,若2024年台灣電價分別比照韓國(3.96元)、日本(7.73元)與法國(9.36元),當年不僅不會虧損392億元,而且還可賺1,511億、5,134億及5,168億元。但台電虧損原因不一而足,調漲電價也只是杯水車薪,難以彌補逾4,000億的巨額累積虧損。
電價低非虧損主因
筆者仔細查看台電截至今(2025)年7月底的電價計算,台電每度售電成本為3.7989元,而每度平均電價為3.7798元;二者相減後,每度售電虧損0.0191元,稅前虧損預算金額為41億元,已較先前改善。台電係國營事業,因電價偏低,再加上經營不善,最新的財務揭露,至今累計虧損逾4,179億元,負債比率則高達92.8%。
進一步分析,台電的售電成本包括燃料、稅捐及規費、利息及折舊、運維費、其他電業經營相關費用等。其中,購電燃料支出占比逾五成,還有配合政府能源政策購電(綠電),不僅導致成本上升,也一直備受爭議。其次,台電自2022年至2024年期間,為了穩定民生物價,每年分別吸收民生電價成本超過800億元,3年間總計吸收逾2,800億元。此外,還有產業部分吸收3,400億元,也是釀成近年巨額虧損主因。
電價工資雙漲壓力
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的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60%,雖較7月的1.54%略為上揚,但已連續4個月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扣除蔬果、能源後的核心CPI則為1.74%。由數據看來,通膨並不顯著。但部分民生食品價格仍節節高漲,民眾荷包縮水。若政府僅以「通膨數據溫和」作為安慰,恐怕難以回應基層民眾的真實焦慮。
再者,儘管產業用電未調整,電價調漲仍將直接影響廣大民生用戶與小商家,進而造成物價上漲壓力。若再加上9月下旬最低工資可能再漲,在工資物價螺旋效應下,對物價必然有推波助瀾效果。至於影響程度如何,政府應密切觀察物價走勢,並適時採取因應措施,以穩定消費者信心。
漲價治標也要治本
台電是全國唯一可以壟斷全台灣的輸電、配電的電力公司,是否因此就無需與市場競爭,無財務壓力?顯然非也,因為台電的虧損最終會由全民承擔。台電透過漲價及政府補貼固然可舒緩財務壓力,卻是治標不治本。
若要治本,台電必須從燃料採購、發電效率到財務管理全面檢討。一、優化燃料採購策略:增加長約比例,降低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對成本的影響。提高再生能源自發比例,降低外購綠電成本。
二、優先投資高效率發電機組,降低燃料消耗。加強電網智慧化建設,減少輸配電損失。三、針對虧損項目提出細部檢討,增加財務資訊公開透明化與改革。強化內部成本控制,減少非必要支出。四、宜加速落實淨零轉型與發電排放減量計畫,避免未來鉅額碳費(稅)負擔而加重供電成本,並符合淨零轉型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