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碳費徵收過程要多跟產業溝通、讓收入分配透明化!」英國學者柏克27日指出,可透過公眾儀錶板等方式讓民眾更了解碳費徵收後花去哪裡,並藉此鼓勵創新與協助公正轉型。學者施文真則說,台灣將於2027年開始實施碳邊境,未來除了碳費,還會有總量管制制度,政府會持續跟國內外產業溝通影響,尤其是鋼鐵與水泥業。
要有自己的碳邊境
環境部27日舉行「台灣淨零轉型與碳定價治理:地緣政治衝擊下的政策新思維」研討會。政大國貿系教授、前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台灣從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2026年到2030年之間希望能與產業討論「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ETS)」,在法制工作完備下,2030年以後可以順利啟動ETS,加強減碳力道。
另外,很多國家的碳定價(例如碳費或碳稅)都會搭配邊境調整機制,尤其是歐盟的CBAM引發了不少的爭論,尤其是國內高碳排的產業如鋼鐵與水泥,也要設立相關機制,以維持公平競爭。她表示,未來希望2026年可以成為試行元年,除了國外產品以外,國內產品也要申報碳含量。
從重點產業開始減碳
「碳費價格要透明,才能鼓勵投資!」LSE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特聘政策研究員柏克表示,產業很關心碳費價格,因此建議政府將相關價格以儀錶板的方式公開上網,每天都可以讓外界了解碳費價格,且明確化碳費變化的走勢,並從特定產業開始推動,例如從能源擴大到其他有碳排的經濟產業。
柏克指出,歐洲國家普遍就從能源、交通與家庭產業的路徑走,但其中各國也有不同的減碳策略,以英國為例,由於已經脫歐,英國就採用自己的機制減碳,相較於歐盟的效率也比較好。他也提醒,制定相關方案時也要規劃如何緩解可能面對的政治挑戰。
找到節能關鍵費率
針對碳費的用途,柏克建議可用來支持創新、綠色產業相關工作機會或協助弱勢,台灣的碳費有融入相關機制很好。不過有與會者詢問,台灣的碳費要收多少、怎麼收才合適?柏克回應說,各國狀況不同,主要的核心就是要找到「企業有動機以更乾淨方式執行業務」的臨界點,英國是20英磅可讓產業轉而使用更多綠能,但台灣的理想費率是多少,需要自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