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宗教信仰經常會舉辦一些儀典,用以紀念與頌讚宗教的「始祖」或階段性的「先知」,這與一般工作或事務,往往不願沉迷於過往榮耀、忘記曾經的痛苦,寧願努力向前開展的情景,頗有些差距。
溫習「始祖」的理念
經常緬懷歷史,有什麼意義或好處呢?因為一種宗教信仰,其所以能獲得廣大,數以億萬計民眾的肯定與追隨,其始祖或先知必然都有充沛的熱誠、堅定的信心與無以倫比的使命感。唯有藉著不間斷的溫習始祖的理念,才能提醒深陷濁世中的人們免於跌倒或遭受誘惑,也可以感動或感化尚未有信仰者,獲得新的啟發或體會。
當然,信仰絕非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必然都要有一些硬件與軟體組成的「器皿」,搭配以做為其核心理念宣揚並付諸具體行動的工具。質言之,許多基督教會的先知或牧者,蓋醫院、設學校,就是透過這些「器皿」,彰顯上帝愛人如己、關懷弱勢的慈心善念。
傳承失去原有的功能
所謂的「器皿」,當然不是某些信仰系統所專有,其他信仰或非信仰的團體,也一樣可以擁有「器皿」。問題是,不同的團體或個人擁有器皿,就會有不同的功能與目標。信仰失去器皿,轉到別人手裡,就有可能會被用來從事不符信仰精神的工作,這將是對信仰傳承的一種重大打擊。
比如說,教會醫院或學校情勢改變,主權落入非教會人士手中,該將如何因應?然而,人往往都是軟弱的,抗拒不了撒旦的誘惑,教會機構固然在信仰上屬於上帝,但在社會實務上,還是要受國家規範管轄。也有一些情況是,一些教徒,假上帝之名,行人欲之實,擅權弄法,總是在程序上吹毛求疵,強行干涉機構運作,也完全背離信仰的精神,又該如何給予矯治呢?
背離信仰的角色
提醒飲水思源,時時惦記始祖與先知的教誨,有助於使迷失的人覺醒,也應該能在適當時候,出現天使,終止被魔鬼蠱惑者對信仰器皿的爭執,重新回到兼顧世俗公義與信仰真理的道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