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不可能的任務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3/04/17 12:53 點閱 2501 次

當了許多年的醫師,見證了許多醫學的進步,例如許多原本需要開刀的案例,如今以內科方式處理即可,而非開刀不可的案例,過去傷口很長,現在則可以採取微創方式。許多急慢性傳染病可以有效控制,癌症與心血管疾病能及早發現與治療,使得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

醫療的代價

上述這些進步,在半世紀前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醫學的進步,的確是完成了許多過去可能覺得是「不可能的任務」。任務的完成,廣義的醫療體系中的不同人員,都各有各的貢獻,但當然也必須付出一些代價。

所謂的代價,就是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是可以輕易完成的任務,在臨床醫師卻變得不可能。

與其他國家差異很大的是,台灣的醫療生態,門診人數動輒數十人,甚至也有上百或達數百的。而醫療是充滿變數及經常潛存危機的工作,所以包括醫師、病人、管理階層或監督機構,從來沒有人有把握能確認,醫師在哪個時間點,可以與某號病人見面?診療多久可以結束?

因為處理某些意外狀態,醫師有時門診遲到,也有時門診到了某號,病人卻還未到,或者因為特殊緣故,例如年紀很大無法久候或病況緊急,需要提前看診等等,都是常見的現象。

不可能到齊

所以雖然從倫理與邏輯的考量,應該遵守一號接著一號,按照順序處理的原則,但在台灣醫療上,卻始終是不可能的任務。門診如此,急診就更不在話下了。

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是,無論是上班時集合、開會或下班後交誼、餐敘等等,從來不曾有一過次可以「全員到齊」。原因除了極少數個人因素外,其他幾乎都是因為「公務」,包括某某在正在看診(包括夜診),某某正在進行檢查、手術或值班,或者某某因公事到院外或出國參加會議或演講等等。

這兩項「不可能的任務」,雖然應該不算什麼大事,但從「人情義理」的角度看,倒也不能不說,確實是會有些讓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