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因綠能轉型而起減礦浪潮,恐害1億人失去工作!減少礦產與化石燃料開採,影響層面廣泛,儲存風能、太陽能等綠能的電池也需要鈷、鎳等金屬,因此學者指出,未來科技趨勢將是強化礦產的「再回收」、「循環利用」等技術...
成衣業碳排不減反增,卻仍是環保資優生?許多時尚產業都有加入全球的「碳揭露專案」。但該專案僅透過衡量營收增長與碳排漲幅,來評價企業的環保績效,意味著只要碳排漲幅小於營收增長,就能成為環保績效優良的企業,不僅...
六都執行減碳須加把勁,產、官、學各界成立協會督進度了!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10日於「台灣零碳協會」成立大會表示,未來政府的淨零方向是「與國際立法者交流經驗」、「強化向民眾宣導永續意識」,坦言綠電產能仍不足是...
綠電劃下里程碑!報告指出,風能與太陽能於2021年已佔全球10%的發電量,科學家表示,每年仍須增長20%以上的綠能發電,才能達成國際的淨零目標。然而,因全球電力需求上漲,燃煤發電量不減反增,且網路開始流傳...
2030年市面上只能賣電動車?國發會30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以光電、離岸風電、氫能等方式作為未來能源,配合立法、綠建築、電動車、改善製程等12項關鍵策略,預計花費9千億元。對於中小企業擔...
森林不只能儲存碳,其生物機制還能 直接物理降溫!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森林藉由釋放能夠反射陽光的有機化合物,加上樹木能高效利用水資源、形成樹冠層的特性,能夠物理性降低氣溫。專家指出,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
產、官、學要攜手合作,由政府協助大企業轉型、再由大企業引領小企業,共同尋找淨零新商機!總統蔡英文21日表示,面臨淨零碳排的困難挑戰,台灣須向「能源轉型要繼續」、「產業轉型要加速」、「民眾生活要轉型」與「社...
日本地牛再翻身!16日日本福島外海驚傳規模7.3的大地震,附近區域劇烈搖晃,宛如重演311地震。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受訪時說,日本處於四個板塊交界處,全國都是地震頻發的範圍。他更指出,因為31...
「政府能源政策即將跳票,要從綠電購買、節能等多元面相檢討!」民眾黨多位立委蔡壁如、高虹安、邱臣遠與張其祿16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蔡英文總統提出務實能源政策。蔡壁如呼籲,要多元發展再生能源,不能只聚焦光電...
2024年國際將有首個管制塑膠汙染的條約誕生!聯合國各會員2日終於同意就減塑問題開始協商,預計2024年可制定《全球塑膠汙染公約》,管制各國塑膠產業發展與海洋排放。過去針對人類排放物有《蒙特婁公約》與《巴...
「應以總統層級面對氣候變遷問題!」防災顧問賈新興針對「科技部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說明與回應」表示,台灣現有的能源政策根本是不夠的,政府應迅速提高各部會面對氣候議題的決策層級。氣象學者汪中和表示,肯定科技部迅...
名不見經傳的原生作物可望緩解糧食危機!目前世界僅依靠15種農作物就獲得了全球90%的能量攝取。但隨著氣候危機加劇,這些糧食的生產備受打擊。科學家們指出,其中一項的解決方案是「發掘農作物的原生物種」,如非洲...
高屏連續一週深陷PM2.5的空氣汙染!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陳椒華24日於記者會呼籲,政府應盡速公告「空氣品質嚴重惡化防治辦法」修正草案,協助應對南部地區的嚴重空汙。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參選人顧崇德表示,該法案將...
數百民眾冒著風雨,一同上凱道呼籲動物保護入憲!各式動物保護團體、跨黨派議員、立委也到場支持。動督盟秘書長何宗勳表示,目前許多人還無法分辨「動物權」和「動物保護」的區別,導致現在仍有許多反對的聲浪。民進黨市...
綠電搶地爭議多,在澳洲、台灣都有相似狀況!澳洲研擬設置高壓電塔,將西部的綠電運往東部,卻對途中的農地造成危害,引發當地農民抗議;台灣知本光電案佔地寬廣,也恐傷害當地的原民領域與自然環境,引發爭議。美國則試...
「WTO已經規定要減少漁船燃料補貼,台灣也會跟進國際標準!」在9日的《淨零碳排策略大會》上,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與環境正義基金會主任葉于瑄都呼籲政府,要儘速取消農漁業的燃料補貼,落實真正減碳,並為農漁民尋找替...
害怕拆開塑膠包裝、每當使用一次性商品就有罪惡感,你可能陷入了「氣候焦慮」!隨著氣候狀況愈來愈惡化,許多人出現「人類的未來終將失敗」的擔憂,因此也產生了全新的專業領域「氣候心理學」。目前臨床治療的經驗相當少...
新冠肺炎讓空氣品質變好了?研究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時,許多歐洲國家祭出防疫政策,包括封城、減少公共活動等,這促使道路上的交通工具大幅減少,空氣品質也隨著交通廢氣的減少而提升。學者指出,這難得的機會提供...
太陽活動恐造成大停電?太陽閃焰通常伴隨產生電磁輻射影響地球,嚴重時可能傷害到地球的電網、GPS系統等,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日本通信部指出,2025年將是太陽活動的活躍期,將出現強大的閃焰現象,目前致力於發...
塑膠污染無處不在,連南北極也失守。歐洲研究發現,在南北極冰核內已陸續發現人類製造的塑膠證據,顯示人類長期製造的污染程度已超乎想像,對於海洋生物的威脅更是不容小覷。 ##尺寸過小 不易察覺 據《[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