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熱浪頻傳 改種抗旱作物養活世界

簡嘉佑 2022/08/22 14:19 點閱 28641 次
台灣隨處可見的芋頭適合生長在熱帶地區,相較馬鈴薯等溫帶作物,更能夠應對熱浪的威脅。(網路截圖)
台灣隨處可見的芋頭適合生長在熱帶地區,相較馬鈴薯等溫帶作物,更能夠應對熱浪的威脅。(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抗旱抗熱的傳統作物,成為氣候變遷下的糧食救星!世界過度依賴稻米、小麥與玉米三項作物,在氣候持續變遷、水土不斷流失的狀況下,全球糧食穩定度相當低。其中,西非小米、芋頭與荇菜等作物因為耐旱、耐熱的特性,成為農民面對熱浪下的新寵兒。

糧食穩定度低

衛報》報導,科學家認為,人類至今已成功培育出6千種以上的植物,不乏多元的穀物、蔬菜或水果等,但目前光靠三種糧食作物(稻米、小麥、玉米),就提供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熱量。

嚴重傾斜特定的糧食作物的狀況,導致全世界的糧食穩定度相當低。尤其當病蟲害、極端氣候與水土流失等狀況頻傳時,糧食供應系統變得更加脆弱。各地農民正試圖與古老作物透過雜交的方式,增加作物抗旱、抗寒的能力。

然而,烏托邦種子項目創始人史密斯說,從過去到現在,已經失去了將近90%的作物品種,面對到氣候危機,保持作物的多樣性成為重要的任務,如挪威在北極圈的斯瓦爾巴群島建起了「全球種子庫」,自2008年蒐集全球各處的種子,在未來人類面臨大規模災害時,保留某些農作物的基因。

抗旱作物正夯

CNN》,目前全球都遭到熱浪襲擊,連帶產生水資源匱乏的狀況,許多農民更不得不放棄需要大量水資源的作物,但也有部分農民轉向種植更抗旱、抗熱的作物,盼能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持續養活世界。

如西非小米(Fonio)是非洲最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帶有些微的堅果味,口感跟大小類似於藜麥。西非小米為了要適應部分非洲地區的貧瘠土地,發展出抗旱的特性。且該作物富含氨基酸等營養價值,還沒有麩質,可提供麩質過敏患者食用,讓非洲許多農民都試著重新種植該作物。

亞洲芋頭 各國搶種

台灣隨處可見的芋頭因為適合生長在熱帶地區,相較馬鈴薯等溫帶作物,更能夠應對熱浪的威脅。許多美國農民就試著在北卡萊納州種植來自韓國、菲律賓與中國等國的八種芋頭,抗戰熱浪威脅。

此外,常常被視為野草的荇菜,其實從根、莖、葉子到種子都是可以食用的,更富含九種胺基酸、維生素與抗氧化劑等營養成分。該作物葉子的部分可以做成炒蔬菜之外,種子經過烘烤也可搭配蜂蜜或牛奶一同食用。目前瓜地馬拉、墨西哥與美國原住民為了適應氣候危機,正試著復甦此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