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登陸台灣的丹娜絲颱風,未像往昔那樣從東部入侵,被中央山脈削弱風力,而是直接從嘉義布袋正面登陸,毫無屏障地橫掃雲嘉南平原,造成超過32億元農業損失與通訊系統癱瘓,甚至導致人命無法及時救治的悲劇。
這不僅是天災,更是一場對台灣基礎設施與政策應變能力的考驗。當氣候災難日益頻繁、強度不斷升高,我們不能再將「極端氣候」視為偶發事件,而應視為新常態下的長期挑戰。
嘉義受重創
丹娜絲颱風是中央氣象署自1958年有完整紀錄以來,首度自嘉義登陸的颱風,其所挾帶的17級強風導致台南與嘉義電力設施大規模倒塌,超過3500支電桿斷裂,全台超過百萬戶停電。這場風災不僅重創能源與交通系統,也讓台南溪北地區的民眾陷入通訊癱瘓的孤島狀態。
災後兩週,台南學甲地區仍無法穩定聯外聯繫,甚至造成一名因救援延誤而喪命的王姓老婦,突顯災害期間基礎設施脆弱與資訊流通的重要性。
農損不計其數
在農業方面,丹娜絲造成的損害尤其慘烈。據農業部統計,文旦柚受害面積超過兩千公頃,損失金額逾兩億元,是受損最嚴重的作物之一。麻豆區的文旦農民形容「損失九成五以上」、「整片果園被掃光」,說的不僅是財產的損失,更是面對極端氣候毫無招架之力的無奈。
養殖漁業亦遭重創,虱目魚與牡蠣池因停電與淹水大量死亡,幾乎使整年心血付諸東流。
這些災情的發生,並非單一事件的偶發性,而是氣候變遷加劇的必然結果。科學研究早已指出,隨著全球暖化持續,海水溫度升高將使颱風更快增強、行徑更難預測,發生在台灣的丹娜絲正是最佳案例。
氣候變遷失控的臨界點
美國近期發生的德州洪災、北卡州颶風、加州野火與連續龍捲風,也都顯示極端氣候正在全球蔓延。令人憂心的是,根據最新研究,人類已將全球溫升推至1.52°C,逼近氣候變遷失控的臨界點,而時間最多只剩三年。
面對這樣的危機,不少國家領導人與公眾依然無動於衷。以美國為例,即便數百人命喪災難,政府仍拒絕面對氣候危機的本質,甚至解僱主責氣候的專家,改以氣候懷疑論者接替。這種否認與拖延的態度,不僅葬送應變機會,也將災難視為天災,而非政策失靈的結果。
或許有人會認為,重大災害之後,人民自然會更加支持氣候政策,但事實並不盡然。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個人對氣候變遷的態度,往往受到原始信念的深刻影響。
見災仍不改?
即使身歷其境,若本來就不相信氣候變遷者,仍可能將災難歸咎於「命運」、「巧合」或「自然循環」而非人為暖化。這種認知偏誤,使得災後民意的轉向效應有限,政策推進仍充滿阻力。
那麼我們該如何打破這種「見災不改」的惡性循環?首先是制度與基礎設施的強化。台南因通訊中斷導致死亡的案例,暴露出災時網路與急救系統的重大缺口。
政府應該重新評估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通訊與電力網的韌性,推動「氣候韌性基礎建設」成為政策主軸。其次是強化農業保險與災前預警機制,文旦農損雖達理賠標準,但地方農民普遍缺乏投保習慣,也對保單內容認知不足。政府應更積極地普及保險教育與制度簡化,讓小農在面對氣候風險時有基本保障。
氣候變遷是今天的事
更重要的是,要讓氣候政策「入腦入心」,必須從教育與地方治理著手。學校教育不該只教氣象現象,更應從生活面、歷史面談災後重建與氣候倫理。地方政府則應建構更緊密的社區韌性網絡,將民防演練、救援資源與資訊溝通常態化,避免災後「求救無門」的遺憾重演。
氣候變遷不是明天的事,而是正在發生的災難現實。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首當其衝,沒有空間可供僥倖。丹娜絲颱風留下的不僅是瓦礫與傷痕,更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社會在氣候危機面前的準備不足、反應遲緩與制度僵化。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事後的悲憫與統計,而是災前的預防與制度性的改變。
時間不站在我們這邊,唯有行動才能挽救未來。台灣,不能再等下一個丹娜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