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控養魚是關鍵 創新科技有商機

李武忠 2021/12/22 15:53 點閱 1446 次

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更嚴峻挑戰。而魚類由於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特殊營養素,不僅味美還有益健康,深獲消費者喜愛,自1990 年以來,全球魚類消費量增加了 122%,已逐漸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佳餚,未來在養活世界人口方面將發揮主導作用。

環境負面影響低

魚類供應來自漁撈及養殖,受到過漁,汙染、非法捕撈等影響,未來漁撈數量將維持持平;相反的水產養殖發展快速,2018 年水產養殖產量達8200萬公噸,總額2500億美元,佔魚類總消費量超過50%,預期未來十年內將升至 60% 以上。

水產養殖是一種可持續的食物生產方式,使用的資源比其他蛋白質來源少,例如全球最常見的養殖品種,包括鯉魚、鱒魚、鮭魚、鯰魚和吳郭魚,其對環境的影響遠低於牛肉、豬肉或羊肉,是改善人類健康及地球環境可持續性的最強槓桿。

控溫是養殖關鍵

由於水產養殖對象如蝦類、魚類、兩棲類等屬變溫動物,無法控制體溫,以致水溫對他們的生長和生存相當重要,成為養殖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變數。

水產養殖種類通常分為冷水、溫水和熱帶物種,各有不同的適應溫度,若能全年維持養在適合成長的溫度,上市時間就會縮短,投資的報酬可以更快回收並帶來更多的養殖利潤。因此除了慎選養殖種類及養殖地點外,溫度控制至關重要。

在常見的養殖種類中,對蝦、貝苗、石斑魚等要求水溫在22℃~26℃左右,許多地區冬天養殖水需要加溫,在夏季養殖水需要冷卻,無論使用加熱或冷卻方式,都會給水產養殖帶來相當的成本負擔(包括電費維護費及折舊費等),如何降低冷卻耗能對降低養殖成本及能源消耗至關重要。

創新科技有助穩定

而傳統養殖在保持恆溫方面,多數養殖戶設備落後。在冬季仍然採鍋爐燒煤模式,亦會污染環境,到了夏季須採取將地下水抽取到海水中以降低海水溫度的方法,嚴重浪費地下水資源,破壞養殖所需的水源環境。

傳統養殖嚴重依賴化石燃料,給未來養殖發展帶來隱憂,需積極鼓勵採用創新水產養科技(如循環養殖、海洋養殖、智慧養殖等)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強化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及抵禦能力!

全球水產養殖發展正積極朝向對環境負責和可持續的方式進行。例如日前蔡政府大力吹捧液化天然氣 (LNG)接收站冷排水因水質乾淨,水質相當穩定良好,夏季溫度多維持在22-24℃,用於養殖石斑的成果佳,可以提高活存率,減少電費及CO2排放,只是可利用的面積及規模受限。

推動可持續性良策

事實上利用發電廠冷卻水從事養殖魚類(包括淡水魚及海水魚類),國外早在1970年代即有相關研究,此後多篇研究報告指出,使用冷卻水由於養殖期間溫度保持穩定,加以日常管理得當,養殖魚類總體健康狀況良好,成長速度佳,污染物的生物積累可以忽略,有助提高水產養殖的經濟可行性,具商業可行性。

除此之外,漁菜共生、海洋牧場、海洋箱網養殖等,也都符合可持續性養殖的目標。

面對極端氣候、糧食短缺、能源不足等挑戰,推動可持續性的養殖漁業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良策之一,台灣曾有養殖王國的美譽,這些年發展停滯唯根基尚存,須調整策略,加快布局,才能趕上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