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藍色轉型」 振興台灣養殖漁業!

李武忠 2025/02/23 13:42 點閱 117 次
導入科技養殖技術,圖左上為循環水系統,右為養殖池,其中包含水質感測器,可以偵測溫度、鹽度、溶氧等,系統平台也會進行水質預判。(中央社)
導入科技養殖技術,圖左上為循環水系統,右為養殖池,其中包含水質感測器,可以偵測溫度、鹽度、溶氧等,系統平台也會進行水質預判。(中央社)

魚肉屬白肉是一種優質的動物蛋白質來源,較紅肉(牛羊肉、豬肉)具有更豐富的營養價值。這些年全球食用魚類的消費量年均增速達到3.2%,超過人口成長速率(1.6%),也高於陸生動物來源的肉類消費增速(2.8%),這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和貢獻。

水產養殖成長快

水產養殖(Aquaculture)是全球成長最快的食品生產行業,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2022年水產養殖的總産量達到9440萬噸,是1990年代的4.3倍,首次超過了天然捕撈量,成為水產品的主要來源:預計到2032年將成長到約1億1000萬噸,逼近豬肉和雞肉的産量,養殖魚類正成為可與肉類相匹敵的蛋白質來源。

相較於陸生牲畜(特別是反芻動物),水產養殖是一種高效的生產動物蛋白質的方法,已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的重要部門,將繼續為全球食物保障做出重要貢獻;特別是養殖魚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2.6億噸),僅為牛肉的10分之1左右;亦有研究顯示,以養殖蝦與養殖牡蠣取代野生的蝦與牡蠣,是降低海鮮碳排的有效方式。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新興市場國家,預計價格比肉類更便宜的魚貝類需求,今後將更加擴大。

魚類資源被過度捕撈

水產食品主要來自野生捕撈及水產養殖,前者受到過度捕撈、棲地退化、海洋汙染、海洋變暖、水質酸化等影響,近55%的魚類資源被過度捕撈,全球三分之一的漁業資源逐漸枯竭,近40%已開發海洋物種的捕撈已超過其生物可持續水準,必須透過合理的捕撈管理措施及擴大永續水產養殖推動,才能讓漁業資源得以恢復;後者的重要性相對升高。

為配合全球水產品需求和發展趨勢,世界糧農組織積極推動「藍色轉型」(Blue Transformation),即透過水產養殖來獲取人類需要的水產品,而不只靠捕撈,進而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

藍色轉型有三大核心目標;永續水產養殖的擴大與密集化;有效管理所有類型漁業;升級水產食品價值鏈。世界糧農組織預測,如果能實現「藍色轉型」,到2050年就能以永續方式使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增加25%,水產品對於終結飢餓與貧窮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此必須透過改善規劃、法律、體制架構及政策,來提升水產養殖治理水準。

轉型七大方向

為因應藍色轉型,未來水產養殖業應該積極朝七大方向發力:一、培育優質的水產品種;二、選擇合適的養殖模式;三、有效防控水產病害;四、永續魚飼料原料開發;五、將人工智慧技術貫穿整個供應鏈(如印度水產養殖公司開發了手機應用程式,可幫助蝦農預測疾病並提高水質);六、開發養殖廢棄材料的創新用途,實現零廢棄物;七、符合消費和市場需求。

日本的養殖佔水産總量約24%,沿岸養殖因海洋污染等因素適合用於養殖的漁場有限。為此,環境負擔小也沒有捕魚許可權制的陸上養殖開始受到關注,目前能夠實施陸上養殖的魚貝種類也越來越多如牡蠣、日本鯖、南美白蝦,比目魚等;日本更把「完全養殖」(係指利用人工授精的魚卵培育成魚,然後孵化這種成魚的卵進行養殖)的對象從鰻魚、黑瀨鰤魚、黑鮪擴大到海膽和貝類,讓漁業從「捕撈」轉向「養殖」符合藍色轉型趨勢。

中共以「養為主」方針

中國大陸是世界最大的水生動物生產國,占全球總量的36%。該國自50年代起,即確立漁業生產以 “養為主”的方針,2020年,中國大陸水產養殖產量占整個水產品產量80%以上,只有不到20%的水產品來自捕撈;該國海水養殖正逐步由近海向深遠海拓展。

反觀,台灣過去50多年漁業發展係以遠洋漁業為主,遠洋漁業產量佔漁業總產量50%以上,養殖漁業產量約占總產量的30%;國內養殖台灣鯛,鰻魚,草蝦,斑節蝦,九孔,石斑魚均曾風光一時,享譽國際,有「養殖王國」的美稱,卻因政策偏誤,漁業高層惡鬥,科研成果浮誇,科研人才遭排擠,致使台灣養殖漁業一落千丈。

如今,預計拿一萬公頃魚塭來配合漁電共生政策,更是將台灣養殖漁業推向深淵,與國際漁業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全球正積極推動漁業「藍色轉型」,台灣政府應把握機會,重新檢討修正漁業發展策略,找回昔日台灣養殖漁業榮光,進而重返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AA”
台灣屏東枋寮鄉漁電共生太陽能養殖。(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