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久前,台北市內湖區發生母女誤信投資詐騙,遭詐1200萬元 (台幣,下同),報案後又受員警嘲諷,因不堪打擊而雙雙選擇輕生。
另有資深藝人譚艾珍遭人以「協助調查」老哏詐騙98萬元。詐騙事件不勝枚舉,手法推陳出新,防不勝防。
根據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顯示,今年11月警方受理詐騙案件數1萬8千多件,財產損失金額高達126億7594萬元。每日平均詐騙金額逾4 億元。
詐騙手法前五名,分別「假投資詐騙」,每天造成的財損至少破億元居首、第二名是「網路購物詐騙」,再來是「假買家騙賣家詐騙」,第四名是「假中獎通知詐騙」,第五名則是「假交友(投資詐財)詐騙」,看來真是觸目驚心。
投資詐騙來自貪利
坦然而言,台灣詐騙情形相當嚴峻,而且有高達七成是投資詐騙。何以至此,無風不起浪,起浪必有因。首先,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和成熟的數位基礎設施為詐騙者提供了便利的環境。而「盜亦有道」,當今的詐騙集團具相當專業,他們可輕易使用電子通信工具,如社交媒體、即時通訊軟體來接觸受害者,並藉此施行詐騙。
其次,許多人因經濟壓力或不當的投資心態,傾向於相信「一夕致富」的機會。詐騙者利用這一心理特點,設計出吸引人的「穩賺不賠」高回報投資項目,並冒充投資達人誘騙民眾加入群組。
再以包裝完整的加密貨幣、房地產或股票投資計畫,透過免費領取投資秘笈、投資書籍、股票健檢、持股診斷等博取信任,再引導其匯款,行詐騙之實。
投資工具認知不足
此外,台灣民眾的金融知識明顯不足。金融研訓院所做的「2022年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發現,有近8成民眾金融素養不足。金管會發表2023年金融教育成果專刊,表示每年在全台368鄉鎮,辦理金融知識宣導活動覆蓋率已經達到100%。儘管政府相關單位和媒體有進行金融知識及防詐騙宣導,然部分民眾對於新型投資工具(如加密貨幣、虛擬資產等)缺乏認知,導致投資詐騙案急速增加。
更諷刺的是,政府於2022年頒布打詐行動綱領,先成立了「打詐國家隊」、後又成立跨部會「打詐辦公室」,前後共花費了27億元。據悉,明年將上路的「打詐綱領2.0版」,也是耗費不少。而「打詐四法」已三讀通過,賦與政府打詐利器。但詐騙數據會說話,直接打臉政府。問題究竟出在那裡,政府應心知肚明。
對症下藥可降低詐騙
前述的研訓院調查也指出,20到29歲的年輕族群是唯一在金融風險抵抗力退步的世代,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素養低落。因而,如何提高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投資知識和風險意識,培養對投資機會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絕對是刻不容緩,也是政府、金融及教育機構責無旁貸的任務。
針對投資相關廣告訊息的源頭(如Meta、Google、Line、IG、YouTube 等)應強化控管,只要不是合法的投信投顧業者發布的投訊息,應立即撥打165檢舉詐騙廣告,就可盡速下架。NCC、數位部、電信及警政單位,還有金管會應聯合加強對通訊和金融平台的監控,透過跨部會同心協力,阻斷源頭,始能降低民眾接觸假訊息的管道。
台灣的「打詐四法」已三讀通過,部分廣告源頭必須採實名制,平台業者也要落地;但法律專家認為,政府往往僅逮到末端車手,詐騙集團首腦卻逍遙法外,打詐大打折扣。
換言之,唯有直擊詐騙集團核心,一舉殲滅,才能奏效。另鑑於國際詐騙集團猖獗,如有日本詐騙集團看準台灣詐騙手法純熟,與台灣黑幫聯手犯案。警政單位亦應與國際積極合作,聯合打擊投資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