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注意長期低利率的後遺症

李沃牆 2024/03/19 13:42 點閱 3467 次
台灣的「低利率環境」。利率是貨幣的價格,也是「貨幣的時間價值」,且利率是一把雙面刃,過高與過低,都有後遺症。(網路截圖)
台灣的「低利率環境」。利率是貨幣的價格,也是「貨幣的時間價值」,且利率是一把雙面刃,過高與過低,都有後遺症。(網路截圖)

國人瘋高收益型金融商品由來已久,於今為烈。舉凡高收益債、高利率貨幣型基金、乃至高股息ETF等,不勝枚舉。近期由投信發行的幾檔月配高股息ETF,在募集階段,令投資人趨之若鶩,簡直到瘋狂地步。

何以致此?筆者認為原因之一,就是台灣的「低利率環境」。利率是貨幣的價格,也是「貨幣的時間價值」,且利率是一把雙面刃,過高與過低,都有後遺症。

資金長期淨外流

在其他情況不變下,當國內利率與國外利率差距(外國利率減本國利率)擴大時,會造成本國資金外流,貨幣貶值。根據央行所公布的去(2023)年第四季國際收支,經常帳順差348.4億美元,創下歷年新高;但金融帳淨流出284.9億美元,已連54季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紀錄。累計過去15年來,已淨流出約8,000億美元。

進一步言之,金融帳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及其他投資。往往是國內缺乏高報酬的投資標的、或是因法規的限制等因素所造成。觀察壽險業海外投資,若加計國際板債及外幣保單在內,截至去年8月底止,規模高達台幣22兆580億元。在台灣低利率環境以及投資國際金融商品愈來愈便利下,未來應是有增無減。

換言之,民眾因國內低利率、低報酬,前往海外投資有價證券者將絡繹於途。央行雖再次強調,經常帳和台灣一樣有順差的國家,如日本、新加坡、南韓、德國、俄羅斯等,其金融帳淨資產多呈增加,表示該國資金淨流出。

但各國投資及消費環境不一,影響程度迴異;若金融帳持續淨流出,實不利於國內消費、投資及經濟成長。

房價高漲的元兇

筆者曾在本報發表的「房價為何愈打愈高」文章指出,低利率難辭其咎。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對炒房投機客而言,低利率讓其持有成本降低,更容易套利。
前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也曾在銀行家雜誌以「房價波動與金融穩定」為主題,探討台灣房價問題與央行貨幣政策關係,他直言寬鬆貨幣政策(低利率)是造成房價上漲的主因之一。

檢視台灣五大行庫(台銀、合庫銀、土銀、華銀及一銀)新承作房貸利率在2001年快速下降,2004年降至2.5%左右,而2009年至今的平均利率幾乎在2%以下。在低利率環境下,台灣地區的房價由2001年第4季(房價最低點)到2022第4季的累積漲幅高達3倍。另外,央行恐隨著聯準會降息,則台灣房價絕對是易漲難跌。

無助消費與經濟成長

台灣利率讓台灣陷入流動性陷阱,民眾及企業對低利率早已無感,只得更加努力儲蓄,投資高股息商品,並減少消費。台灣的消費成長率由1980至2000年的7.9%,降至2001至2016的2.4%,之後維持在2%左右。而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爆發後,更有幾季出現負增長,經濟成長自然是疲弱不振。

試想,目前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僅1.4%左右;而根據證交所統計,台股自2014年至2023年7月(近十年)的平均殖利率為3.94%。而高股息ETF 宣稱年利率可達8%至10%,利之所趨,能不令人狂?
只是,風險必然比定存高,而且未來實現的殖利率能否如預期,恐不得而知。然而,政府應思考的是,既然低利率引發的後遺症不一而足,是否該理性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