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從星港城市發展看臺灣

韓乾 2022/10/18 14:28 點閱 2493 次

在談都市開放空間與生活環境品質一文裡,我曾拿美國的情形與台灣作比較。讀者一定會問,美國有多大,臺灣才多大?其實國土大小是相對的,最重要的是土地使用的空間規劃是否恰當。

臺灣怎麼這麼大呀!

多年前,系裡召開了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新加坡和香港的學者,會後帶他們去墾丁旅遊。車行途中,有新加坡的朋友驚嘆:「你們臺灣怎麼這麼大呀!」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地狹人稠城市國家和地方,且都有高樓大廈。

我並不覺得新加坡像臺北一樣,走在街上,有壓迫感。新加坡到處都有綠地空間與花卉,很多地方的綠地,都有告示牌說:這是保留未來使用的公地。花園城市的美稱,實至名歸。

香港的都市發展政策

香港的都市發展政策則受實質與理想雙重因素的影響。當1947年,香港新成立的Town Planning Office 開始草擬香港的城市計畫時,人口與地理條件,並沒有後來那麼嚴重。所以,1947年的計畫建議一個分散式的都市發展策略,此一綱要計畫一直延續到1960年代。

當時的綱要計畫,估計都市地區可以容納370萬人口。如果有更多的人口,則可以放在新界的新鎮裡。

這個分散式的都市發展策略,帶來都市建築地區的快速擴張。從1963到1973年,因為開發有限的鄉村土地,都市建築地區的面積倍增,從總面積的5.6%,增加到11.5%。到了1970年代,發現這種分散政策,不能在香港彈丸之地持續下去。於是重新檢討,認為高樓與高密度的緊湊發展,才是香港所應該走的路。

緊湊型城市發展模式

與歐洲提倡開發緊湊型城市相比,香港的作法要早得多,可能已經早到超過半個世紀了。以香港的情況來看,快速的人口成長與有限的土地,如果採用分散式的開發,將會使它無法持續地發展。所以,香港採用了高樓,而且高密度的發展模式。現在,香港已經是世界上密度最高的都市地區,也是一個最好的都市緊湊發展模式。

在土地使用方面,1958年的已建築面積為57km²,佔總面積979km²的5%。未開發的土地佔80%,而且多為丘陵地,坡度為30到45度。未開發的平地,多為森林、草地或沼澤地。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香港政府在北邊的新界和海岸,開闢了十多個二百多公頃大小的自然公園,提供香港居民假日休閒旅遊。

臺灣的市地重劃

許多西方國家的城市,市中心的人口,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都在外移,都市範圍都在蔓延與擴大。台灣各城市的市地重劃,更使這種情形變本加厲。根據內政部的資料,總樓層以1~3層占44.93%最多,顯示國內整體住宅透天型態的比重相當高,而4~5層占22.10%次之,推估公寓佔比只超過2成,其中又以台北市4~5層占比最高。

這樣的都市土地使用,毫無止境地擴張下去,相較於新加坡和香港,臺灣的城市不知將呈現什麼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