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審慎因應高通膨後遺症

戴肇洋 2022/07/27 18:30 點閱 2425 次

去年以來,全球呈現幾十年來罕見的普遍通膨現象,除了部分客觀因素影響之外,是多重因素的疊加累積成疾。

下半年通膨緩和

台灣自從去年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2%迄今連續11個月維持2%以上,尤其自今年3月起連續四個月超過3%,6月達到3.59%,創下14年來新高,更加顯示台灣難以置外於全球通膨持續飆高的壓力。

雖然部分學者專家從最近國際經濟的動向,包括:晶片短缺解決、糧價轉為回穩、油價開始滑落、運輸瓶頸打通等現象加以觀察指出,讓物價上揚的動能逐漸降低,全球通膨壓力預估今年下半年度可以獲致緩和,使得台灣降低輸入性通膨威脅,將不致於陷入停滯性通膨危機。

消費市場萎縮

但是部分學者專家則是有不同的論述認為,台灣先天資源有限,加上國內市場規模狹小,無法忽略高通膨之下,市場需求劇變對經濟產生的後遺症。

先從外需來說,由於美國是台灣許多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依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CPI年增率超過5月的8.6%,創下41年以來新高的9.1%,其核心CPI年增率更是高達6.0%。雖美國聯準會於今年6月採取大幅升息後表示,並不排除持續升息,藉以達到抑制通膨;但此一政策卻又可能對民生消費的需求造成排擠效應,其市場萎縮結果將反映到業者,進而可能減少海外訂單。

再就內需而言,從今年3月起CPI年增率持續飆高,特別是食物類別的價格普遍上揚,其中除稻米自給自足外,黃豆、小麥、玉米等糧食必須依賴進口,顯示民生物資依賴進口供應之深,極易因國際糧價動盪,而造成食物類別物價上揚;即使是少數進口替代的雞蛋、肉品、青菜、水果等農產價格,其流通體系在通膨疊加向後傳導下,更是讓不斷上揚的物價難以滑落。

通膨尚有餘波

此外,無法忽略的是,物價上揚向後傳導存在時間落差,未來可能造成民生消費力道衰退,讓終端需求疲弱現象向後延伸到明年,在衝擊廠商停止投資、減少生產之同時,衍生放無薪假或減少工時。再者,加上7月調漲電價、未來提高基本工資,在無形中增加廠商生產成本,更是讓業者的經營雪上加霜。

也就是說,此波高通膨對各國出口及內需產生的後遺症,已成為未來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變數,台灣亦不例外,使得國內重要經濟智庫先後下修今明兩年台灣經濟成長幅度。

面對通膨壓力未見緩和之下,政府除了落實查察物價,減少不肖業者哄抬之外,更加需要針對目前漲幅較大的食物類別之部分品項,精準預估實際需求進行調節,降低物價波動幅度,如此或許能夠緩和庶民生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