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國利益優先」政策思維下,除了對全球各國進口的產品普遍課徵10%關稅之外,以極為粗糙關稅公式對被美國判定為「貿易失衡」的國家祭出前所未有稅率之「對等關稅」。雖在生效的前夕突如其來公布,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其他國家暫緩90天實施,但其草率政策使得各國產業生態系受到重創,甚至更進一步造成全球供應鏈重組。
川普關稅衝擊各國產業
面對川普總統恣意揮舞對等關稅大棒,直接衝擊全球各國產業,使得許多與其貿易往來密切的國家在要求進行諮商談判的同時,無不研擬相關因應措施。台灣亦不例外,政府特別針對工業六大面向投入700億元、14項支持措施方案,以及農業三大面向投入180億元、6項支持措施方案。
從上述支持措施方案的內容加以觀察,儘管我們肯定政府,以頗為果斷的效率處理美國關稅所衍生的危機,將因應策略提升到包括:全面積極準備、有效控管風險、擴大支持產業層面,藉此協助國內產業減少衝擊。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方案似乎仍集中於補貼貸款、減稅等屬於間接支持措施,並非針對近年以來已日益傾斜與持續弱化的台灣產業體系,規劃前瞻性的戰略或落實結構性之改革,藉此改善頗脆弱的台灣貿易結構。亦即長期以來仍依賴少數特定科技產品,或是透過低階附加價值加工產品之出口模式。
要擺脫補貼減稅思維
也就是說,面對如此頗殘酷的關稅現實,政府在協助產業因應關稅衝擊扮演角色上,並非沿襲以往選擇補貼、減稅的舊思維,輔導遭受損害產業於短期內勉強撐過難關,而是應該利用美國暫緩實施對等關稅90天期間,勇於落實轉型決心與代價之新觀念,藉此厚植產業競爭體質。
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在市場經濟體系運作下,任何產業未來生存發展,皆是朝向以創新為主軸,這些力量並非掌握在政府,而是蓄積於民間。
因此,未來在規劃台灣產業政策布局上,並非僅是重視科技產業的成長發展,而是尚有落實傳統產業之創新轉型,使得各項產業面對外在各種危機來臨之下,皆可找出最佳生存發展模式。
亟須規劃長期發展戰略
無庸置疑,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是頗為痛苦艱難的挑戰,面對美中經濟衝突持續升溫,加上地緣政治日益緊崩之下,台灣恐將難以同時因應與美國貿易摩擦及兩岸關係惡化的雙重風險。因此,政府除了與時俱進鬆綁不合時宜法規之外,更加需要配合極為有限資源,針對業者較迫切的需求,審慎評估選擇產業結構轉型投入優先順序。
很顯然地,台灣產業在川普變幻莫測的關稅威脅之下,正面對著前所未有錯縱複雜的壓力,以及迎接未來遍地荊辣頗為艱辛之挑戰。此意味著此時此刻,政府必須更加正視國家生存危機,同時致力規劃長期發展戰略布局,如此始能有效激發民間所蓄積的動能,進而重塑台灣產業競爭力因應關稅戰衝擊,藉此早日擺脫川普關稅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