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在對等關稅暫緩實施期間中,迄今僅與四個國家包括英國、中國、越南及印尼達成貿易協議,迫使川普於7月9日屆滿的前夕,將其實施日期調整至8月1日,同時先後逕自對21個國家公布不同稅率之對等關稅,至於其他對美出口貿易較少國家,則是採取一致稅率。
透過「威懾」屈服對手
無庸置疑,川普採取對等關稅目的,旨在透過「威懾」手段,要求對手進行貿易談判,順從美國關稅條件,藉此縮減貿易逆差,同時促進製造投資美國,進而達成其所宣稱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之願景。
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市場,其消費需求為許多盟邦經濟的依賴,面對川普「恣意而為」揮舞關稅大刀任我行徑威脅之下,各國致力與美國持續進行談判的同時,仍然希望在「排除美國」影響下,遵循國際貿易準則,同時在追求「自由貿易」軸線規範下持續運作,藉此減少對全球經濟之衝擊。
誠如許多學者專家分析指出,國際貿易秩序在川普所主張的「單邊主義」下遭到恣意破壞,此一期間許多國家無不積極透過其他救濟管道。例如: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除了之前主張與中國加強合作之論述之外,最近表示希望利用此一機會深化與受到川普關稅影響的日本、亞太區域國家貿易關係,共同採取相關因應措施,以尋求對抗川普高額關稅之威脅。
美國影響力道正在弱化
此一現象並非偶然,而是其來有自。依據世界貿易組織資料,美國進口金額占全球進口市場的比重從最高2000年的18.9%,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13.1%。
由此顯示,雖美國對全球進口市場成長的貢獻非常重要,但近年以來新興市場崛起,隨著其市場需求不斷成長,使得美國進口市場占比逐年衰退,無疑說明美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力道正在弱化。
此意味著,長期與美國維持友善的許多盟邦,面對川普後推出不利全球經濟發展對外貿易政策,雖持續與美國的緊密聯繫,但開始選擇獨立自主,尋求更均衡的對外貿易政策。若從過去幾個月來加以觀察可以發現,全球各國除了致力與美方持續談判的同時,無不積極洽簽雙邊貿易協議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獲致較低關稅之稅率。
連結「抗美關稅」聯盟
也就是說,面對川普所掀起的關稅戰火,雖未來將會影響全球對美國市場出口份額,但從不同的視野進行解讀可以發現,若各國市場能夠利用此一機會採取開放合作,則極易整合形塑一個「非美市場」,讓全球各國的出口貿易份額,並不致於因排除美國,而導致呈現衰退格局。
在此同時,儘管政府表示與美國之貿易談判尚未結束,然而與其自我矮化採取「從0稅率關稅開始談判」、提高國防經費占比增加對美採購軍事武器、加碼赴美投資高階晶片,甚至承諾投資美國阿拉斯加建設油管,以獲致較低關稅之稅率,不如加強歐盟、南方國家市場拓展與布局,進而連結「抗美關稅」聯盟,藉此找出突破川普對全球治理獨特異行的關稅政策,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