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對等關稅,亞洲各國首當其衝,在7月9日暫緩期限屆滿的前夕,再度將其實施日期延後至8月1日,同時寄發首批14個國家通知信函。目前亞洲除了中國及越南達成貿易協議之外,各國無不掌握時間進行談判,以獲致較低關稅之稅率。
慎防關稅重創台灣外貿
儘管台灣並未列入首批14個國家,然而此一期間,卻未達成關稅協議,令人頗為意外。畢竟,這份通知信函是一種威脅,或將是一種「最後通牒」,必須配合美國要求。亦即台灣在8月1日前若與美國談判觸礁,將遭到課徵之前公布的32%對等關稅,如此勢必重創台灣對外貿易發展,甚至波及經濟成長。
其實,自從4月2日川普公布對等關稅之後,我方除了表示將會「從0稅率開始談判」,面對美國再三認為台灣是「匯率操縱」的國家之下,讓台幣在短期內大幅升值2位數字為亞洲最強貨幣;此外,川普所念茲在茲的高階晶片,已經赴美加碼投資超過1,600億美元,甚至與台灣產業無關的美國阿拉斯加油管,更是承諾參與投資。
無庸置疑,台灣受到市場規模狹小限制,必須高度依賴外需導向促進經濟成長,在擔憂對外貿易市場遭到衝擊下,我方對美國的要求,不論態度之軟、服從之高,或是配合之佳、執行之速,是「全球」之翹楚;然而,其呈現卻又是關稅談判無法順遂之結果。在此關鍵時刻之下,更加擔憂美方是否藉此更進一步提出不太合理、損害我方利益要求?
關稅談判包括議題多
也就是說,此次美國與各國的對等關稅談判,雖表面屬於「關稅」議題,但背後並非僅限關稅,而是在追求「美國利益優先」為前提之下,廣泛列入其他議題。
例如:與英國的貿易協議包括美國可以對英國的外人(其實針對中國)投資內容具有審查權力;與歐盟的貿易談判則是涵蓋數位監管、氣候政策(碳邊境與能源稅);與日本的貿易談判更是要求增加軍費分擔;與東協國家的貿易談判隱含「圍堵排中」目的等現象。
由於台美之間「國力」對比,呈現極明顯之差距,台灣除了在國防安全上必須依賴美國協助,在國際社會上需要獲致美國支持之外,最為重要關鍵的是,台灣對外貿易市場不斷朝向美國傾斜。依據2024年資料統計顯示,美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的比重超過23%,加上對美貿易順差達到753億美元,在高度依賴對美出口市場下,難以奢求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取得較好條件。
加速整合「非美」市場
不過,值得台灣重視的是,川普所採取的對等關稅政策,並未獲致各國普遍支持,反而促進全球加速「非美(non U.S.)」市場整合,共同「對抗美國」,從此一期間中許多國家積極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或是加入區域多邊經濟組織潮流,以獲致較低關稅的市場,可以發現其端倪。
很顯然地,面對川普對全球貿易秩序的獨特異行作法,此一期間國際社會正在尋求「排除美國」影響之下,遵循「自由貿易」軸線持續運作,減少對全球各國經濟之衝擊。此一情勢無疑是提供遭到國際政治孤立的台灣,藉此掌握與各國經濟深化合作之機會,加強布局「非美」市場之外,更加需要積極拓展正蓄勢待發的全球南方國家市場,進而找出突破高額對等關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