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數年,台灣晶片受惠於全球AI產業的崛起,出口持續暢旺,主計總處將台灣經濟成長預估再度上調至4.84%,在造成台股指數屢創新高,尤其晶片相關產業股價飆漲的同時,許多傳統產業正面對著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加上升級轉型遲緩,導致被迫實施放無薪假企業和勞工人數不斷增加,甚至呈現歇業與失業同步惡化現象,讓台灣的社會正在分化兩個世界。
政府資源分配不均
面對此一現象之下,許多學者專家不斷示警,政府在政策規劃上資源分配不均,導致電子資訊通信科技產業呈現榮景,相對傳統產業卻又低迷,讓台灣經濟結構正在陷入類似「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危機。
儘管政府主管部門指出,台灣傳統產業出口年增率,與全球市場進口年增率之動向同步,加上附加價值率不斷上升,並未呈現競爭力持續下滑現象,與1970年代之後的荷蘭經濟陷入衰退不同,顯示台灣經濟沒有呈現荷蘭病現象。然而從台灣產業出口市場與產品比重,或是以海外投資金額及生產據點比重分析,毫無疑問是呈現高度集中的病症。
生產要素過度集中
在學理上,生產要素集中程度過高,誠如將全部雞蛋放置於一個籃子,不但讓「淺碟」的經濟型態極易遭到高度風險威脅,甚至讓「傾斜」的產業結構無法因應外在因素衝擊。此外,更加無法忽略的是,台灣產業長期過度依賴少數領域發展模式,雖扮演拉抬經濟持續成長,但同時進口其所缺乏之生產資源,淪為替他人之經濟作嫁。
亦即政府將資源聚焦於晶片產業,與1960年代荷蘭因發現北海石油,而使得經濟結構朝向石油產業傾斜發展,造成其他出口產業陷入困境之狀況,似乎頗為類似。此外,加上民間閒置資金過多,卻又不斷投入股市,其中部分科技類股表現頗為強勁,呈現非理性繁榮,與實體經濟之狀況脫節;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非理性繁榮過度推高資產價格,一旦資產價格被迫必須大幅修正,勢必對直接衝擊經濟成長。
並非荷蘭病而是「小國症」
無庸置疑,以土地和人口為比較,台灣屬於小型經濟體格局,國內生產毛額或製造產品出口在全球排名上,雖可以位居前30大國或前20大國,屬於大型經濟體樣態;但台灣卻又受到先天資源不足,市場規模狹小限制,不但產業難以多元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極易依賴少數領域。因此,從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角度加以觀察,與其認為罹荷蘭病,不如說是患「小國症」。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荷蘭可以,台灣沒有理由不行。亦即我們可以借鏡學習荷蘭於1970年代經濟受到病症衝擊後,致力投入結構改革,積極利用既有產業基礎發展更具有競爭的領域,例如:安科智諾貝爾(Akzo Nobel)化學、艾司摩爾(ASML Holding N.V.)晶片製造相關設備,或是透過位居歐陸地理優勢從事流通轉運,甚至採取資本密集加入科技元素進行農牧產品高值升級,讓經濟順利擺脫病症之威脅。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衝擊難以預估,加上區域經濟組織加入頗為不易之下,上述荷蘭利用既有產業基礎,積極發展利基領域,在數年內成功擺脫經濟過度依賴石油出口所爆發的病症實例,在全球中難以找出更適合台灣借鏡學習的典範。因此,我們更加期待政府未來在經濟政策規劃思維上,與其憂罹荷蘭病,不如從前瞻的角度,利用台灣產業既有利基,再造競爭優勢領域,進而擺脫小國症,別無其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