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夏季歷史系列之十〉萬曆十五年 無足輕重的一年?

魏國彥 2021/07/22 15:04 點閱 5001 次

過去一個月中本專欄連續介紹了好幾本「時間切片」歷史書,作者們以某一特定年份為題目,例如我們介紹過的「公元535年」,「1493」、「1688」,所選年份發生重大事件,影響深遠,而值得大書特書。

建構「大歷史」

今天要談的「萬曆十五年」由旅美學人黃仁宇教授所寫,1981年出版,隨後相繼翻譯為德文版、法文版、日文版。1985年由作者黃仁宇本人寫成中文版,由食貨出版社在台發行。我手上的版本是2011年增定二版61刷,可見該書暢銷程度。

本書的英文原題目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選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份當作書名,而大書特書,十分弔詭,啟人疑竇,反而更讓讀者動心,想一探究竟。

作者也無意故弄玄虛,明確說明是藉這本狀似一年的「小歷史」來建構他的「大歷史」。讀他的回憶錄「黃河青山」可知,在這本書的書稿送往耶魯大學審查之際,他被所任教任教的大學因預算不足而開除,差一點讓這本書一起陪葬。

日常是日積月累而來

書中自述:「我個人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偏重垂直,而不是水平面的特定議題」(「黃河青山」第94頁)。既然如此,又為什麼會選了一個「時間切片」来彰顯自己的史學方法呢?他如何「自圓其說」呢?終究是選了一個帝國末季的切片啊!

黃先生博學宏肆,在這本書中將歷史洞識化為行雲流水般的故事情節,從貌似瑣碎卻有趣的堆積中,讀者一步一步感受到,這一年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其實是日積月累而來,歷史總是有它的合理性,不能只由切片中那一年、那個人、那件事而單獨論斷。

如果我們不把「大歷史」的背景放在心上,把人物與事件放在歷史的脈絡中去理解,而一昧苛責當事人,在當下找禍由,那就是目光如豆,過度重視「小歷史」了!

中國現代史的起始

黃先生選「萬曆十五年」,說是無足輕重的一年,但真心本意,是把中國現代史的起始放在這一年,而非一般教科書所標定的鴉片戰爭那一年。這樣的追本溯源,也正好為「大歷史」辯證,也回到他所說的「偏重垂直」。

書從萬曆皇帝說起。年輕皇帝吹毛求疵,祭天拜地,分封兄弟,非常講究名分細節,幾近吹毛求疵。黃教授點出明朝治國的一個基本特徵:禮儀。

以人物特寫看歷史

他以日常的小寫實遙指背景中的大結構──以禮儀代替行政,以道德當作法律,經明朝歷代傳承而積重難返,成為陳痾,以致所有人等都習以為常,都麻痺不仁。這個以禮儀綱常為重的治國平天下的源流,在中華文化道統中根深柢固,於今猶存。

「萬曆十五年」繼續寫著小時代中的大人物:首輔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以人物特寫去彰顯個人被拋擲在歷史命定的大格局中的掙扎與無奈,以多個鏡面折射「大歷史」的無所不在,成為歷史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