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冬季近現代史系列之19〉讀《天安門》心難安

魏國彥 2022/01/27 13:18 點閱 2206 次

讀史景遷晚年力作《天安門》讓我近鄉情怯、步步驚心。

情怯又驚心

情怯,是因為書中人物已經跨進現代,書中的評價與揭露與我們歷史教育的口徑扞格,也牽動兩岸對峙下你我的「政治正確」;一章一章往下讀,不知道哪段文字就要戳到敏感神經。

驚心,是因為書中主人翁是離我們未遠的前代各類知識份子,他們的命運故事也可以發生在我們身上,畢竟兩岸的對峙仍在,中華民族道路的選擇、歷史大潮的衝擊,一波接著一波在書中迴盪,仍沖擊著你我的明天。書中描述的革命者既是英雄,也是烈士,他們邀請你我入列。

雄渾蒼鬱的悲劇

《天安門》的副標題為「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寫的是從1895年到1980年劇烈變動中,中國的知識人如何自處。

作者選了康有為、魯迅、丁玲為主線,編織以秋瑾、沈從文、瞿秋白、徐志摩、聞一多、老舍為緯線,夾雜以梁啟超、陳獨秀、郭沫若、林徽因、胡風、王實味、魏京生等等,甚至包括外國人羅素、泰戈爾、蕭伯納。大時代的許多個人,他們被時代的巨浪一一吞沒,上演一場雄渾蒼鬱的悲劇,又時時透露出絲絲自嘲無奈,偶爾黑色幽默、無以名之的荒謬。

聽故事也不輕鬆

史景遷選了一張民初漫畫家豐子愷題名為「聽」的畫像放在內文前:一名男子卷伏在桌上,戴著手錶的左手環抱頭顱,下巴磕停在右手手臂上,慵懶但又聚精會神地聽著,似乎是一張民初知識份子剪影,也意味著讀者此刻趴在書桌上聽他講古。

史景遷從來就是一位說故事高手,他邀請我們聽故事。故事裡的主配角乃是「時代的先行者」,經常流露出洞察先機的睿智,劇碼中的他們注定容易比別人早一步捐軀。聽故事的人也不輕鬆,史景遷警告:「這不是一場能讓舞台兩旁的人安然無恙,不受牽連的戲。」

國家社會複合體

中國的革命以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為觸媒而點燃。中間經過「保皇」與「革命」的拉扯,1920年代末期國民黨建立了一個以「黨軍」為支撐的「黨國」,而以黨國力量全面改造社會,先受軍閥牽制,後受日本阻撓。

到了1950年代換成共產黨,才將這個黨國體制完全落實,並自我孤立在「鐵幕」之中,以國家主義的絕對性籠罩,完成建造一個以黨為中樞的「國家社會複合體」。

這個發展並不符合各形形色色知識份子所規劃或設想,但他們卻或多或少地有所貢獻。國家機器的鍛造,席捲其中個別先知的遠見與失落就構成了大悲劇的基調。權力是主,個人為奴,整個故事說的是波瀾壯闊中,小水滴的浮出與沈沒。

以北島的詩作結

書末,史景遷引北島的詩為結:

命運
孩子敲打著欄杆
欄杆隨意敲打著夜晚

信仰
羊群溢出綠色的窪地
牧童吹起單調的短笛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槍抽枝發芽
成了殘廢者的柺杖

詩句呢喃,低語嗡嗡……
本專欄就停在這裡,親愛的讀者,讓我們從歷史的縱深,一起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