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冬季近現代史系列之18〉看史景遷對清朝的速寫

魏國彥 2022/01/20 15:04 點閱 1473 次

《追尋現代中國》是一部極大、極大的近現代史著作,是耶魯大學史景遷教授畢生學力的集大成。

該書原文第一版完稿之際正值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九年後,中國從陰影中走出,中國轉型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剛於1997年過世,史氏參考新形勢與新資料修訂出了第二版,其中文版由溫洽溢翻譯在2001年由時報出版。

書寫當代史的困難

全書共分三部,分為三冊,分別為:《最後的王朝》、《革命與戰爭》、《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全書合起來有一千多頁。

史景遷在2012年又做修訂,推出第三版,此時他已高齡七十六歲,如此不憚其煩,大幅修正一百多處,還添寫新篇章,足證他對這部書的重視與鍾愛,也反映了寫當代史的困難,因為,關於中國,天安門事件之後的十年,中華大地日新月異,天翻地覆!

在台灣,第三版由陳榮彬與孟令偉改譯與新譯,2019年出版,與當年英文書初版問世剛好相隔30年,而史景遷教授也於去年2021聖誕節溘然長逝。世事變換,白雲蒼狗,寫史人與他關注的歷史都一去如煙。

冬季系列總回顧

此部書太大,本文只談談第一部──《最後的王朝》,算是對於本冬季系列作一個總回顧。全書分11章,從晚明說起,繼之以滿清入關,康、庸、乾三朝盛世,再漸次於與西方世界的相遇與衝撞、中國內部的狀態與危機,終結於清末的中興之治、內部緊張與最後的傾覆。

依序讀來,恰巧是對於本專欄前面17篇文章各主題的再次回顧,如順流而下,回望眾山小,卻又看出新的山水意趣。

著墨於人物細節

史景遷基於西方文化修養與知識他所觀察的角度與中國史學家不同。譬如,他講到來華的傳教士與西方使節,就有說「自己人」的熟稔與通澈,不像中國史學著作裡帶有看到入侵者的新鮮或排拒。

他著作的特色之一,是常從個別人物的性格與處境著墨,細節中呈現人物互動與歷史流變。雖如此,卻未有個人英雄崇拜或急於區別忠奸善惡,反而更在意社會與經濟的變化,時間之流裡人物所碰到的結構性困局與演化性發展。讀其書,對於那些我們已然熟悉的歷史人物,有新的同情與瞭解。

在披薩店振筆疾書

這本書的序文就有5篇,都出於名家,值得先讀,因為有助於我們進入這麼厚的一本大書。他的入門弟子陳國棟寫的最為親切,提到史景遷的寫作方式:史教授帶著一隻筆與一本筆記本,來到「那不勒斯披薩店」,思緒飛揚,振筆疾書。

他寫的字只有跟著他多年的女秘書看得懂,打成漂漂亮亮的打字稿,史教授再帶著書稿與筆記本到「十字校園圖書館」,查考文獻,增補內容。

那披薩店與圖書館我也享用流連過,可惜沒寫出什麼像樣的東西。我相信當年在耶魯教中文的詩人鄭愁予也去過。他們都寫出傳世之作。我領悟了一個道理:一樣的披薩養百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