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夏季歷史系列之九〉維梅爾的帽子 從繪畫活現十七世紀

魏國彥 2021/07/14 14:06 點閱 4328 次

卜正民寫的「維梅爾的帽子」鎖定七幅畫來探討歷史,他說:「我希望大家深入畫中,仔細觀察畫中的細部,那些跡象大部分是在不知不不覺中給畫進畫裡的。」「繪畫是必須破解的迷,以化解我們所置身世界的迷惑,以減輕我們對如此世界的不確定感。」

荷蘭河港現繁華

卜正民用慧眼透過維梅爾的筆觸,告訴我們荷蘭低地的河港並不孤立,因著貿易,它的觸角向外延伸到全球各地,包括遙遠的中國。這本書比先前介紹的「時間切片」書寫歷史更進一步,他定格於七份畫作,聚焦於畫中顯眼或不顯眼的物品,有如偵探辦案,在細微處讓你驚艷。

第一幅畫,「台夫特一景」,運河邊港口的天際線,城裡幾個教堂的尖影於今猶見;灰雲如絮,露出幾許藍天破綻,陽光灑在紅色的民居屋頂上,也就是一幅尋常可見的十七世紀風景畫。

三桅帆船的故事

歷史學者的眼光不同,他注意到岸邊停泊的兩艘小船,在背光的暗影中看不真切,船後方的桅桿都不見了,前桅桿則遭局部砍除,顯然不適合離岸遠航,它們原來是為捕捉北海鯡魚而建造的三桅帆船,發生了什麼事呢?為何三桅變一桅?

話要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說起,西班牙人憑著瘟疫征服中、南美洲,英國法國人也進入北美洲(見書林打獵歷史系列之六),中南美以及北美洲南部的原住民死亡接近九千萬,原來耕種的田地大量荒蕪,森林復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重新轉化為森林的生物質,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與甲烷氣)濃度因此下跌,天候轉冷,地球進入「小冰期」。

氣候背景與漁業生態

遙遠的中美洲的生物地化學變化讓全球變冷。在北大西洋東岸,雖然給荷蘭帶來寒冷,卻也帶來禮物──原來要遠赴北海撈捕的鯡魚因為北極的冰原擴大,海水轉寒,紛紛南下,來到荷蘭海邊,一桅的小船就能出海大撈特撈,船上改裝一下,就直接成為鯡魚加工廠。兩艘暗影裡的斷桅小船,讓卜正民說下一大篇故事,也介紹了十七世紀的氣候背景和漁業區的轉移。

另一幅「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婦」畫於1657年,一位少婦佇立於窗前床邊展讀書信,向內打開的方格玻璃窗映照著少婦臉龐側影,她面容姣好,目光低垂,神色專注,床上一個傾斜的大盤滾跌出五顏六色的水果。

青花大瓷盤的風雅

作者帶我們放大細看那一個明顯居於配角地位的盤子。那盤子是一個當地仿造的中國青花大瓷盤。這盤子帶出一大堆故事──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東方貿易、歐洲的中國瓷器熱、小老百姓的附庸風雅與錯位文創。

一幅接一幅,就這樣,作者講述了十七世紀的地理課、抽煙、白銀,和旅程,勾勒出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進入平民生活的樣貌,我們也看見遠方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