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極端氣候衝擊農作 糧食價格飆漲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1/01/12 10:57 點閱 4098 次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本月7日發布了全球糧食價格概況,指出全球食品價格在2020年12月持續攀升,是連續第七個月的上揚;若以年度的趨勢來看,2020年食品價格指數創了三年以來的新高點。

糧食價格持續上揚

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是由穀物、植物油、乳製品、肉類和食糖等5項民生基本商品,按照類別價格指數的加權平均所構成,每月發布一次。由最新的資料可以看出,受到疫情及天災的加乘影響,2020年糧食價格明顯的走高,使得需要進口糧食的國家(如我國)面臨額外的壓力。

首先看看穀物的情況。由於對北美、南美、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農作物生產和收成的擔憂,加上中國大陸近年大舉採購的推波助瀾,穀物的價格在2020年全部走強上揚,幅度約在6%~9%,相當可觀。

植物油是5項指標裡漲幅最大的商品,去年一直保持強勁的漲勢,比2019年增長了約19%。主要的原因是棕櫚油生產國印尼出口稅大幅上調,供應吃緊;加上另一個重要出口國阿根廷罷工潮的持續,影響該國榨油生產和港口物流,也推升了國際的植物油價。

高溫影響奶產量

由於去年高溫乾旱的天氣影響了大洋洲的奶產量,全球乳製品進口需求走強,再加上西歐的強勁內需,乳製品的價格在2020年均有上漲,只是幅度溫和,還較2019年指數低了1%。在肉類方面,由於非洲豬瘟的疫情,德國無法向亞洲市場出口豬肉,價格疲軟;另一方面,歐洲禽流感的疫情也對禽肉的產量與價格造成了負面影響,以致肉類去年的價格指數比2019年下降了4.5%。

至於食糖價格指數,受到巴西和印度產量提升及出口暢旺的幫助,2020年只較前一年上漲了1%。雖然價格相對穩健,卻有隱憂,因為中國大陸在2020年進口量開始大幅增長,印尼食品飲料行業的精製糖需求也在上升,未來仍有上漲的壓力。

極端氣候衝擊農作

整體而言,2020年食品價格指數創了近年新高,除了全球性的生產與供需的因素外,還包括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興起、以及氣候異常變化的影響。其中的中美貿易摩擦與新冠疫情,將隨著美國政壇的更迭,以及疫苗的加速生產研發,有逐步緩解的前景。然而極端天氣的變化,卻隨著氣候暖化的持續而日益加劇,成為最大也最無法掌握的變數。

就以去年來說,從非洲到西南亞的沙漠蝗蟲肆虐,給當地的農作物帶來嚴重的災害,造成4200萬人面臨糧食的短缺,只能仰賴外界的救助。未來極端的降雨及乾旱更頻繁的交替發生,世界各地蟲害會同時多發,國際的援助將更加棘手。

生計收入大幅銳減

此外,2020年颶風、乾旱和新冠疫情的複合式衝擊,使得中美洲數百萬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不但糧食生產與收成遭受重挫,家庭的收入也因防堵疫情而被迫減少或中斷,這個困境是世界其他地區及我們臺灣要深以為戒並嚴加防範的傷害。

糧食與能源、水資源一樣,都是每個國家賴以存續的最重要依據,也是社會維持穩定的基礎。由糧農組織的最新報告可以看出,我們未來的挑戰極為沉重;全力守護糧食供應的安全,當是政府前瞻政策裡的重中之重了。